close

   CIMG8638修正.JPG

這天午後,我們要拜訪在桑堆四村的一位藏民家。典型的L形石造房舍,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厚實溫暖。

登堂入室.jpg 

一樓是牲畜活動的空間,高掛柱子上的巨大犛牛頭注視著每個經過的人。沿著陡峭的木頭扶梯登上二樓。寬敞的空間,是家人生活的空間,牆上大型的吉祥圖案和精緻的碗櫃,特別醒目。

CIMG8735修正.JPG 

女主人準備酥油茶待客,更大方的接受我們團員的邀請,充當模特兒。

 CIMG8716修正.JPG

順著扶梯上到三樓及閣樓,則是另個天地。主人告訴我們,他們的先祖約在500年前就住在這裡了。導遊認為,以房子的情況來看,應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

閣樓.jpg 

上個世紀60年代文革期間,屋舍遭到破壞的痕跡,全留在破舊的木板四壁上,也寫下了這個屋子的滄桑。

CIMG8715.JPG 

面對變遷的社會,他們熱情的接待訪客。

犛牛糞燃料.jpg 

庭院的一角,曬乾了的犛牛糞便,是他們的燃料。他們擁有70頭犛牛,白天全在附近的山坡、草地吃草,傍晚回家。

CIMG8751.JPG CIMG8762.JPG  

一根木頭,簡單的幾刀,就是簡易的梯子。木製的大門,道出房舍的歲月。

DSC_0220.JPG 

仔細端詳房舍建築,紅磚、石塊、木窗、複雜的窗櫺,典型的藏式風格。一堵石牆,更有阻隔的功能,一切「方便」都在這裡解決。

老與少.jpg

 寧靜的環境,偶有遊客到訪,掀起一陣漣漪。鄰近的老婦人依然不習慣外人的注視。稚齡的兒童有超乎常人的冷靜。

  CIMG9156修正.JPG

匆忙的造訪,滿足了遊客的好奇心。再次上路,又是一陣跋涉。週遭景色隨時有變化,沿路的加水站,提供洗車服務,讓我們的視野更廣闊。

 CIMG9785修正崩科.JPG

接近道孚縣時,觸目所及的房舍有了明顯的不同。一處正在興建的工地,正好讓我們認識這種叫作「崩科」,又称木楞子的木造房舍結構建築。房舍用圓木做崩科的整体骨架,用泥土或片石築墙,前面及側面用圆木對劈,横向豎排,兩頭互相咬合,剖面為内壁,房顶敷以泥地或青瓦,宅基地一般依山傍水,座西向東。房屋一般二至三層,高约5—8米,冬暖夏凉,防震性能强,堅固無比。

崩科.jpg 

在藏語裏,「崩」是「木頭架起來」,「科」是「房子」,「崩科」就是「木頭架起來的房子」。進入道孚縣入住旅館後,緊鄰的老街是「崩科」房子集中的區域。鮮麗的外表,圓形木柱清楚可見。菱形的窗子,精美的裝飾,都是這種民居的特色。

 狗.jpg

繼續行程進入了嘉絨藏民的區域,這裡的房舍又是另個樣子。已不見木造房舍,而且每幢房子屋頂像是長了角一般。看到旅館對面的房子,忍不住從邊上陡峭的階梯爬到頂樓張望,就是一般的平台,倒是屋頂一隻狗,突然看到有個「阿姨」伸頭張望,整個傻住了,忘了盡責吠叫,我則是快閃,以免被咬。

CIMG0420.JPG 

隔天,我們在「甲居藏寨」再一次的拜訪藏民住家。男主人盛裝在門口歡迎我們。

CIMG0394.JPG 

沿著公路而建的房舍呈L形,兩層樓,屋子四角有突出物,原來,這是居民向東南西北四方神明祈願的象徵。

新舊雜陳內裝.jpg 

這裡是民宿,無論門、窗、走廊、轉角,處處彩繪,濃濃的地方風情,還加入了現代元素。

CIMG0414修正.JPG 

房舍後面即為深谷,土磚碉樓、菜田、遠山、綠樹、藍天、景色絕佳。

CIMG0439.JPG IMG_2494.JPG

CIMG0503修正-horz女主人肖像.jpg

笑臉迎人的女主人熱心的帶領我們到頂樓曬玉米的平台拍照,熟練配合,經驗老到。讓人感受濃濃的溫情。

 有樣學樣.jpg

遇見、發現,有樣學樣,也是旅行的樂趣吧!(上圖下為郭炳東老師攝)

圖騰.jpg 

旅程繼續向下個目標前進。這時已經知道如何欣賞、分辨藏式民宅了。只見房舍樣貌又有了改變:屋子的外牆、大門都有塗鴉,再仔細看,原來都是藏傳佛教中的吉祥圖騰。無論是法螺、法輪、萬字記號、鮮明奪人。全是居民虔誠的祈願,直接了當。

CIMG9322修正晚霞.JPG 

行行復行行,車窗外的景色不停變化,「上車睡覺」成了浪費,睜大眼睛,努力搜尋,發現未曾看過的景物,一程又一程,一程又一程,看在眼裏、裝在心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道孚藏民崩科房舍
    全站熱搜

    betty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