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排排站在堤防上,迎接到訪的遊客。這裡是瀨戶內海最西邊的小島~伊吹島,面積1.05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5.4公里,人口約400人。
來到這裡可不簡單。我們兩個月前就在網上報名,這天一早在高松港口報到、確認,領取行程表、還有手提袋和徽章紀念品。
一團40人,來自日本各地、台灣和香港。我們包車、包船、包中飯、包導覽兩個島上的若干展示品。人多要分兩團活動,主辦單位派了兩位導遊和兩位行政人員協助,還有一位總協調,掌控時間,分工確實,執行徹底,而且都是年輕人,讓人刮目相看。
我們從高松車站出發沿著香川縣西北部公路一路向西,要到最西邊的觀音寺港搭船。中途,約一小時車程處在坂出車站,除接在此報到的遊客外,也是上廁所時間,一板一眼,毫不馬虎。接著,再約一小時抵達港口。
30分鐘的航程,我們抵達伊吹小島,預計停留2小時20分鐘。先吃飯再參觀。瀨戶內藝術季主辦單位說服、動員島上婦人,烹煮「媽媽味道」的菜餚,提供來訪的遊客。「我們的廚房」醒目的旗幟,告訴所有人,這裡可以吃到地道的伊吹料理。
借用公民會館充作餐廳,一人一個便當,簡單明瞭、附上菜單說明,伊吹島的魚產是主食。還送給每人一小包當地名產沙丁魚。(單買是日幣1200一個,這天作了100個,全部售完。)
我們的導遊森啟成,會說華語,是一間公司的負責人,因為喜愛藝術,抽空充當藝術祭的導遊。「為了這次旅遊,我專程來了兩次,安排、確認所有程序。」
吃飽了上路。公民會館外就有一展出作品「兩手上的護船神」。伊吹島發現的歷史照片顯示當地漁夫會把木屋形狀的「船靈」護身符帶上船;打撈小沙丁魚時,船隻兩兩出動。
這些給了印尼的創作者夫婦靈感,加上印尼語中,Pasang意為潮流或成雙成對。於是有了這個作品,分別陳列在島上的三個地方。鮮紅的編織,十分醒目。
伊吹島是由安山岩和花崗岩等構成的高地形島嶼,四周懸崖陡峭,居民集中在由南至北的鞍部地區。我們徒步走來,高低起伏地形,夠嗆的。好在風景秀麗,不時可以欣賞島上風情,眺望海景。
北浦港口正上方的山腰間,有一聚落,再仔細看,其中有一黃色碩大樹幹,原來是展示品「伊吹之樹」。所以選在這裡陳列,因為這是伊吹產院的遺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當地婦人生了孩子之後,要到這裡和其他的產婦一道休養、育嬰一個月,避免身上的「污穢」感染他人,同時也是當地養育孩子的一種過程。(如同現在的坐月子中心,只是沒有那麼豪華舒適。)房舍於昭和58年(西元1983年)解體拆除。
(持旗者為導覽志工)
三千塊左右的木板拼湊出樹幹的模樣,內部極為精彩,是無數鏡片拼湊的。藉著頂部及下方左右幾個開口,光線投入,不同時候、不同角度,光影隨時有變化,如同萬花筒,讓人目眩。
藝術家在生命誕生之地「種植」了生命之樹。橫向延伸的樹幹代表子宮,嬰兒從其中空隙鑽出來,意指離開母體,來到了這個世界。
正當我們左顧右盼,讚賞作品的奇妙時,有人發現藝術家栗林隆就在現場。於是紛紛要求合影留念。藝術家說得一口流利英語,應對談吐落落大方,有著特別的氣質。後來上網一查,原來他曾經留學德國,創作力強,經常應邀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非等閒之輩。
真沒有想到,在如此一個偏遠的小島,可以看到如此精彩的藝術創作。沿著山坡緩緩下山,沿途又有幾個藝術品,很快的入內欣賞,捕捉鏡頭,留下紀念。
要揮別轉往下個目的地了。工作人員交代「還有30分鐘航程,先上個廁所再上船吧」,指著路旁一棟黑色的建築說道。「這個?不是裝置藝術嗎?可以用嗎?」答案是「可以。」
現代裝置藝術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原來,在廢置的校園設置洗手間。光線從天花板和牆壁等的縫隙射入屋內,在屋內造成的影子宛如迷宮,讓人聯想到島上錯綜複雜的小巷。同時,因天候而有不同的表情。
登船,回首再望這個可愛的小島,堤防上有人手持大旗跟我們揮舞再見,而且還飛奔向前,尾隨快船,那真是太感人了。再仔細看,還有那位穿著鮮艷,出現在各處的活潑歐吉桑呢。
來到粟島,又是不同的風情。3.68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16000公尺,人口約300人。港口佈置得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給。原來,這裡的海螢,每年一定時間的晚間可以看到「藍眼淚」呢。
粟島由三個沙洲相接而成,島上所有作品都靠步行前往觀賞。島上居民也以最大的熱忱歡迎遠道前來的客人。
過去,粟島曾是北前船(江戶時代和明治時代重要的海運船隊)的停靠地,並擁有日本最早的航海士養成學校。學校已於1987年關閉,90餘年培養了許多船員,原校址成為了現在的「粟島海洋紀念館」。藍色的外觀、洋式的建築相當吸睛呢。
紀念館中展示了許多過去航海相關的資料、文物,當然也有瀨戶內藝術祭的特別展出。
在寬敞明亮的走道間穿梭,環視週遭的環境,可以想見當年這裡的盛況。
陽光灑在玻璃上,穿透進入室內,產生迷離、夢幻的效果;加上現代的裝置藝術,還真不知身處何地呢。
繼續穿梭在小島的街道上,來到了「粟島藝術家村」。原來這裡利用廢棄校園,請藝術家進駐。八個展間以海洋生物與污染破壞為主題呈現作品。
其中,最令人驚艷的是印度三兄弟的作品「會說故事的壁畫洞穴。鯨魚重生為氧氣的故事」。
聽來很繞口,但是,這是創作者眼見漂流在海面的鯨魚屍首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物、養分。這和印度的「輪迴」觀念不謀而合。同時,在印度,壁畫是少數民族瓦魯里族的文化、故事與生活。
他們在村子裏用泥巴和稻草作成的房屋牆壁上,用稻米描繪各種圖像,敘說各種故事。印度的瓦魯里三兄弟在日本的粟島打造了一個洞穴,用當地的舊報紙、各種廢棄的文件檔案,舖敷在牆上,象徵歷史的傳遞,再上塗料、描繪古代傳承的民族畫。
龐大的工程靠著當地居民還有日籍藝術家大小島真木的共同協助,花了三個月時間才完成呈現在遊客的眼前,成為粟島藝術展品的一大亮點,受人歡迎。
在現場,巧遇三兄弟中的老二和老三。再也沒有想到,在往外移動的路上,就這麼巧遇到了老大(右二)和協力的真木小姐(左三)。當然不放過機會,合影留念,滿心歡喜再繼續走訪其他作品。
越南的藝術家以碎布拼接亮麗繽紛的墊子,舖在日本房間內,造成某種程度的突兀。室內每個角落都有異種文化的碰撞,慢慢瀏覽、尋找,也是樂趣無窮。
一棟日式房舍的屋脊上一隻大狗,嘴裏有玄機,裝置了一台攝影機,隨時把外面的影像傳遞到室內。主人可以掌握一切情況。展室是一床被褥,歡迎訪客入內體會主人的心境。
(海中拾得冰箱改造的自動販賣機,也是展示品)
一整天看下來,不得不佩服藝術家們的天馬行空,創意無窮。有發人深省的、有不知所云的、有讓人拍手叫好的。接下來的日子,我們應該還會有更多的衝擊吧。
要結束行程了。慢點,有彩蛋!返回香川縣的須田港後,我們要去20分鐘車程外、當地著名的「父母濱」,欣賞夕陽美景和海景。可是,這還要看老天爺給不給臉。必須陽光足夠、沒有風,讓水灘平靜無波,才能拍出如鏡子反射的效果。
現場還立個大告示牌作為攝影的教戰手冊。
奈何,這天光線不理想,海風一陣陣。也罷,總算體會過了。一天下來已經太飽滿了,人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