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潯併稱“江南六大古鎮”。杭州水鄉行把我們帶到烏鎮,這裡分西柵和東柵兩個遊覽區(另北柵及南柵未開放)。在地陪口裏,2001年第一期開發開放的東柵很小不值一看,相隔六年後開放的西柵景區才有看頭,而且我們要住一晚,可以慢慢遊玩,那就姑且聽之吧。
進入景區,所有遊客一律在入口處購票或驗票,再搭擺渡船入內,行李則由專人送到預定下榻的飯店,井然有序。
擺渡船進入景區第一站來到藍色印花布迎風招展的染坊,從這裡我們要安步當車,穿梭在西柵特有的縱橫河道、崎嶇巷弄中,探尋先人在這個千年古鎮留下的點點滴滴。
說起藍印花布最早始亦漢晉、發展於宋元,盛行於明清,俗稱「石灰拷花布」。烏鎮是這種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曾經有染坊數十家,目前仍在生產。
所有原料棉布來自鄉村,印染原料是植物藍草及靛藍。經過浸水、去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再以石灰和黃豆粉調製的粉漿依照選定的圖案塗在布上。再經日曬、就可以製成各種服飾。
我們參觀的這個「草木本色染坊」是個古色古香的房舍,裡面用圖畫說明製作過程,也提供遊客體驗的機會。
接著,我們就要進入西柵的「大街」參觀了。說是「大街」,其實是條臨河狹窄、蜿蜒的巷弄似街道,青石板路面兩側是木板門面的店舖、民宿、飯館,以及歷史古蹟。
昭明書院得名於曾在此地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他整理編輯的「文選」是我國第一部詩歌散文選集,對古代讀書人影響深遠。院中有一明朝萬曆年間建立的石牌坊,上題「六朝遺勝」,龍鳳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字樣。文革期間,被有心人塗上了石灰,才得以倖存至今。主樓是圖書館,內藏文化、藝術、旅遊、社會科學等書籍雜誌一萬餘冊,為古鎮增添文化氣息。
烏鎮郵局則是見證了烏鎮自古至今扮演的「水驛」傳遞者角色。如今,現代化設備進入,電子郵件盛行,Wechat、Line更是普遍。如果能收到家人親友捎自烏鎮的手寫明信片,那份感動鐵定要比任何紀念品要珍貴。
區內主要是白牆青瓦、風雨牆的徽式建築。一些曾為大戶人家的宅子有的保留、有的則打通併用,移作展覽館用。「中國纏足文化博物館」便是其中之一。這裡用大量圖片和從大陸各地收集到的825雙纏足鞋實物,針對中國上千年的纏足文化,作了有系統的整理,大開眼界。
沿著長達1.8公里的大街瀏覽,各種民俗文物隨時躍入眼際。燈籠、傘、還有手工製醬的百年老店。
遊人如織,卻沒有喧嘩聲,只見大夥伸頭探腦,在小弄、長巷、寬巷中摸索;在河濱捕捉鏡頭,欣賞挑高於河面而建的房舍,當地人稱它是「水閣」。好一幅水鄉澤國的景像。
再仔細觀察,寫著「民宿」小招牌的房舍,外表雖是木板門面,伸頭張望,裡面卻是各有千秋,頗具現代感。一面臨街,一面面河,住在其中,可以充分體驗西柵居民「枕水而眠」的生活。
據當地一位業者表示,區內所有餐廳、民宿的用餐原料全由經營當局統一供應,菜單及定價都是統一的。小吃店的擺設,兩張方木桌、板凳是基本,彼此沒有惡性競爭,靠的是服務和口碑爭取另波的顧客。也是集中管理的作法,各戶人家的垃圾,都由工作船一早挨家挨戶收集運出區外。
原來,當初在整治西柵時,花費了近十億人民幣,把所有原居民遷走,對全區3.4平方公里作整體的規劃,本著「修舊如舊,整修如故」的原則,四年間打造一個兼顧觀光、旅遊、渡假的休閒景區。
正因為如此,在許多公共設施上費了不少心力。景區內有號稱「五星級」的公共廁所,全現代化的規劃,耳目一新。不但是主街上,即使彎到側街橫弄中的小型公廁依然如此,完全沒有「異香」,而且提供廁紙,水量充足。區內多處提供「飲水機」方便遊人。而垃圾桶更是分類收集,希望遊客一同維護園區的衛生。
區內另外有等級不一的大型渡假村、會務中心。我們下榻的「通安客棧」在東端的一個小島上,占地頗廣。有著古色古香的門面和接待廳,而我們住的區域則是現代建築結合了徽式房舍的特色,再用現代簡約風格的裝飾、陳設,巧妙的揉合傳統和現代而無違和感。
到西柵,夜遊是不能錯過的節目。你可以沿著大街再訪遊人漸稀的街道;所有人都會建議你搭船遊河。你可以包船、你也可以和別人共乘搖櫓船,滿八個人就開船。每人30元人民幣。
二十分鐘左右的航程,從東邊碼頭坐到西邊的文昌閣碼頭下船,飽覽西柵的夜色,船夫輕搖著櫓擺盪,船隻劃破平靜河面,我們穿越石橋而過,有如穿越時空,不知身處何處。只見波光粼粼,水中倒影,似夢似幻。
攤開地圖,西市河東西橫貫整個西柵,有72座風姿各異的石橋連接12個碧水環繞的島嶼,另有湖泊、沼澤點綴其間,構成了絕妙的風景線。這個特色在夜晚搭船遊河最能體會,五光十色的彩燈,把整個西柵點燃成不夜城,讓人流連忘返。
文昌閣碼頭下船後,進入一個和白天看到迥然不同的景色,這裡是酒吧一條街。熱鬧的霓虹燈,偶爾洩露出來的歌聲、透著玻璃窗向內瞥視,歌手正在台上賣力演出。
不遠處的白蓮塔,張燈結彩,襯托著西柵另種風情。
就著夜色,隨興漫步老街區。走著走著迷失了方向,沒關係,隨時有人熱心的指點。正因為這樣,我們還走到了河的另一邊,有好多現代化、時髦的商店,小橋流水那更不在話下。
第二天特意起個早床。西柵還在沈睡中尚未甦醒。河道中出現的船隻不是遊船,而是沿河收取垃圾的工作船;巷弄中行走的是準備上工的工作人員。
清早的西柵格外清靜、柔美。「瘟都元帥」廟(上圖左下)屹立河邊,是鎮民感念當年一位張秀才,為警告居民不得飲用下了毒的井水,而以身投井。老街上也有少數跟我一樣早起四處張望的遊客。
利用清晨寧靜時分,走訪昨天來不及觀賞的。有人說,古鎮的建築窗花漂亮,各種造型,木雕、磚砌、都比不上這位早起仁兄的勁兒。
打定主意,看到巷弄就轉進去,有彎就拐。
哇,眼前一片沼澤、農田,寬敞的河水在朝霞中緩緩流動,工作船忙碌的划行著,和前一天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昨晚燈光璀燦的高塔,清早洗淨鉛華以本來面目示人。
此時,朝陽露臉,照映在河水中,又是一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