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港,作為連結各島嶼的主要港口,碼頭上旗幟飄揚。三年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秋季展,從這天正式展開。按照預定計畫我們從這裡搭乘高速船前往直島。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海洋的藝術節。這個世界規模最大而且引起全球矚目的國際藝術祭,以「大海復權」主題展開。最初的起點,是30年前開始發展的直島藝術基地,我們以直島作為造訪第一站也理所當然。
半小時不到,草間彌生的紅色南瓜在望,直島西部的宮浦港到了。藍色醒目的旗幟、工作人員的笑臉,我們進入了藝術祭的大門。換乘公車直奔聲名遠播的地中美術館,這裏採網上預約制,我們必須在預約時間前抵達。
輪到我們了,工作人員核對預約單,發給入場券,交代注意事項。參觀活動正式開始。
沿著緩坡向前,道路一旁是蓮花池塘, 帶領遊客步向大門。
貼著「地中美術館」字樣的一堵灰白色高牆迎接訪客。從這裡彎進驗票口,不能再拍照。沿著步道,進入館中,一連串的驚喜等著我們。
瀨戶內藝術祭的創始人福武總一郎,最早只是買下直島若干地,規劃為露營場地。但是,眼見直島人口嚴重外流,並且受到煉銅場的污染,成為只剩老人的小島。決定用「藝術」讓小島復原。
30年前他邀請安藤忠雄一起完成直島和離島的活化計畫。一連串的建築、美術館、老房子改造等項目逐一推出,直島成了現代的藝術聖地,也是藝術祭能夠站穩腳步的重要原因。其中,地中美術館被譽為直島的靈魂。
(照片取自官網)
安藤從一開始就得到充分的信任,盡情發揮所長,打造一間完全展現個人風格的建築物、美術館。「幾何造型」、「極簡美學」、「迴遊式動線」、「自然光影的調和」等「安藤招牌」,自不在話下,重要的,他不要建築物破壞了大自然美景,在一個山坡上,他把所有建築空間伸入地下。「地中」美術館也因此而得名。
清水混凝土搭建的長廊、高牆、三角形庭園,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沿著階梯、指標,進入各展場。不規則的動線如入迷宮。
(照片取自官網)
全館在興建時即知要展出什麼展品,因此展出空間是量身打造,以便作長期展示。在寬廣空間中,我們可以看到五幅莫內的巨幅「睡蓮」系列。這位強調光影變化的畫家,一定不會想到有人在用自然採光的美術館中展示其作品(上圖左上);James Turrell的作品 Open Field ,乍看是投影在牆上的彩色矩形,竟是一個可以進入的立體空間,觀眾分批進入展場,感受藝術家把光線作為藝術作品的奇妙體驗(上圖左下);Walter De Maria所創作的Time/Timeless/No Time。一顆直徑有2.2公尺的黑色大理石圓球與27根貼有金箔的不同形狀的木雕,陳列在如殿堂般的開闊空間,精密計算後等距分佈,展廳的入口位於東側,從日出到日落,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品的表情時時刻刻發生變化(上圖右上);導覽說明中指出館中有四件藝術品,第四件就是建築本身了,安藤使用混凝土、鐵、玻璃和木材四種材料,把設計壓縮到極限,以極其簡約的方式設計完成。(上圖右下)
來到咖啡館,除了可以進食、休憩、補充體力,這是全館唯一開放拍照的地方。
透明的落地窗,海景全覽;步出室外,海風拂面,景色絕美。沿著山坡闢有兩層空間,不同高度欣賞瀨戶內海,不同的美感。
帶著愉悅滿足的心情,繼續搭車轉往安藤忠雄另個作品,1992年開幕的Benesse House。
在「自然‧建築‧藝術的共生」主題下,結合了美術館和旅館(包括Oval、Park和Beach)。美術館中,許多藝術家是在看好了展示位置後再行創作。部分謝絕拍照,倒是建築本身若干區域可以攝影。
掌握漂亮的光影,利用館中的陳設,留下難得的紀念,大夥兒玩得不亦樂乎。
同樣的,館中的咖啡館和戶外的庭院,可以盡情停留。此時驕陽肆虐,卻襯托瀨戶內海的海水湛藍;天空中的白雲恣意揮灑。如此美景,真是難得一見。
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再一次的征服了遊客。
英國《Traveller》雜誌將直島選為「世界上最值得旅遊的七個文化名勝」,福武財團(現名為Benesse倍樂生)的理事長福武總一郎固然是主要推手,安藤忠雄更是功不可沒,千里馬遇伯樂,相得益彰,讓世人有個飽覽美景、藝術品、悠閒渡假的地方,又達到「活化」小島的目的,難能可貴。
(旅館一瞥)
沿著山坡路走向海邊,經過旅館的不同區域,謝絕非房客入內。這裡住宿費用索價不菲,但是要訂到房間還不容易。從庭院到海濱的公園,裝點不同的藝術品。
老遠就可以望到堤防頂端那顆大大有名的黃色南瓜。不少「瓜迷」在排隊等候拍照。
草間彌生早在1994年就為Benesse House Hotel創作這顆南瓜,它不列入藝術祭的作品,聲名卻遠播,吸引人們遠道前來觀賞,留連忘返。
安藤忠雄對直島的付出,足以值得在此地設一「安藤博物館」。在直島東北角,1998年開始把一些古老的民家作整理,請藝術家進駐,從事藝術創作。「家計畫」推出後深受歡迎。
安藤博物館就在其中。一棟不起眼的百年木造民家,在安藤親自打造下,巧妙的結合了木頭、清水模、自然採光,在有限的空間中,一樣展現「安藤魂」。
這裡展出了安藤設計地中美術館的手稿,從發想、修改、一步步到成形,極為珍貴。可以一窺這位建築家如何構思、完成獨具風格的建築。
博物館斜對面的全黑木造建築「南寺」,也是安藤的作品,是這次藝術祭的大熱門,採限時、限人數進場,必須及早領取入場券,依照指定時間入內。我們事先沒有規畫,只能失之交臂。
沒有特定目的,信步走來,散步在這區的老房子巷弄間,不預期的總有驚喜。
(照片取自官網)
遇到標有作品編號的便入內欣賞,這是「角屋」,建於兩百年前左右的民宅,進去可以看到藝術家宮島達男的作品「Sea of Time '98」,倒數計時器的數字在暗中發亮。(內部不能拍照,取自官網)
走著走著來到海邊,原來這裡是直島的另個港口,可以搭船回高松。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岸邊一個球一個球疊起來的設計,趨前細看,居然是候船室。特殊造型,列為藝術祭作品也不為怪了。
(同行六姝,左起:朱小山、嵇若昕、陳景怡、高惠宇、Sandy Liu、筆者Betty Yu)
再回到初來時的港口,要細看島上另顆知名的紅色南瓜。它已經和宮浦港融為一體。和黃南瓜不同的是,它是中空的,可以走入其中。瓜體上挖有好多圓洞,此時夕陽灑入,形成另番景象。大人小孩圍著它嬉戲,南瓜上的大小點點,創作者草間彌生的用意,已經不那麼重要了。當然,這也是藝術祭的展品之一。
距離返回高松的航班還有一點時間,連忙前往三分鐘路程外的「直島錢湯」。「錢湯」本是社區中的公共澡堂,一天工作結束,泡個澡,彼此話家常,是住民聯誼的好去處。
藝術家大竹介朗2010年第一屆藝術祭時,把它徹底改造,地板、牆壁、水龍頭、廁所貼上前衛的瓷磚,用色大膽多彩,再用老海報、照片裝飾澡缸,從此聲名大噪,成為直島「朝聖」地標之一。遺憾的是,這時不開放,只供人入內洗澡。「你們明天上午十點鐘再來,就可以進去拍照了」,管理員大聲宣佈,我們只有摸摸鼻子走人。
此時,遠山夕陽餘輝,夜幕低垂,船要開了,該回去高松了。紮實、豐富的一天,心靈飽滿,但是,忍不住心想「我們發揮了體能的最大極限,好累,這才是藝術祭的第一天,還撐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