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們在內蒙古呼倫貝爾,一早從西邊的滿洲里出發,
要在傍晚時分趕到南邊的阿爾山,預估要跑上470 公里。
中途在呼倫湖用了全魚餐、遊湖之後,繼續趕路。
行行復行行,好像沒有終點的公路。
想到,呼倫貝爾市面積就比六個台灣大,如此奔波也是必然的。
就在犯睏之際,遠遠看到一個牌坊矗立在一片平原上。
「這是我們行程上要參觀的廟嗎?」
車子對準牌坊方向轉了一個好大角度的彎,繼續前進,
道路兩旁什麼都沒有。十餘分鐘之後,遊覽車在一堵白牆前停了下來。
「醒醒,甘珠爾廟到了。我先去買門票,各位去完洗手間就在門口等我。」
地陪大聲吆喝、關照道。
通過驗票口,一座巨大的白塔迎面而來。在驕陽下特別耀眼。
順著平坦的道路往前,左手邊是「吉祥八塔」,
佛教中的輪、螺、傘、蓋、花、罐、魚、長,一字排開。
再往前行,寫著六字真言的照壁,漢文、藏文並列。
這會兒進入廟區。黃瓦紅牆的典型廟宇建築出現眼前。
比人高的香爐,繫滿了哈達、經幡。
連著幾天看草原、看城市,此時心情自然收歛起來,懷著肅穆之心步人大殿。
參照殿前的看板、地陪的介紹,原來,這座廟宇還大有來頭。
翻開廟史,1771年,清乾隆皇帝下旨撥銀興建,1785年親題「壽寧寺」。
建築融合了中原、蒙古、西藏三種文化風格,
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因為曾經收藏過藏文「甘珠爾經」而得名。
最盛時期,曾有喇嘛4,500人,可以想見其規模。
不幸的是,民國28年一場諾門罕戰爭中,(上圖上)
蘇聯紅軍轟炸偽滿洲國甘珠爾廟日本關東軍集結地及野戰機場,
受到相當程度的損毀。
再加上文革期間,未能倖免於難,這裡幾乎成為廢墟。(上圖下)
我們目前看到的是重建後於2003年開光,第二年再擴建的新貌。
寺院整體布局是長方形,呈中心對稱,自南向比由一條中軸線貫穿。
寺廟外觀是漢式歇山頂的建築,內部的陳設和過去看到的喇嘛廟十分相似。
壁畫、經輪、壇城、相當的精緻。
主殿、配殿、經堂、佛殿,一應俱全。
殿內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世佛、八大菩薩、綠度母。
我們逐殿參拜、欣賞,心想:
「佛渡有緣人,大老遠來到內蒙古,為的是看大草原自然風光,
怎麼也沒想到會在路程途中,參訪過去的名剎,現在的旅遊景點。」
因此,當我看到蓮花生大士時,心中有股莫名的激動,
好像多年未見的老友,連忙上前參拜。
風塵僕僕的旅程中,超乎想像的邂逅,
旅遊書上叫它是「草原上的明珠」,但我寧願稱它是「草原上的明燈」,
點亮旅人的心,珍惜所見所聞。
雖然從頭到尾,偌大的廟區,不見任何一個僧人或喇嘛,
就只有我們這個團的三十人。但這無傷各自心靈的洗滌。
夕陽下,我們繼續未完的旅程,還有三百多公里才能到達下一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