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溪口蔣氏故居陳列的文物、照片中,
對於蔣母王太夫人采玉女士的生平,
有著平實完整的說明,很多細節是第一次聽聞。



溪口葛竹村人的王太夫人,幼時命運相當坎坷。
在嫁到蔣家之前,曾許配人並生有一子。
但幼子及夫婿先後病逝,入尼庵帶髮修行三年。
之後在堂兄的作媒下,嫁給了蔣肇聰作繼室。
在蔣家,她先後生了兩男兩女,老大即為蔣公,
但次男次女又先後夭折。
1895年,肇聰先生病故,
她以寡母身份撫養蔣公兄妹二人成人。

很多資料顯示,蔣公幼時相當調皮,
但作母親的並沒有放棄,教導他讀書,接觸
詩書。
當蔣公有志赴日學習,也不顧一切成全兒子。
後來的故事,也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了。


(我們的訪問團參拜蔣母陵墓)

民國十年,王太夫人病逝,享年
58歲。
當時在外地的蔣公聞耗兼程返鄉奔喪。
遵從母親遺願,不與夫婿同葬,而另覓墓地。
選擇了從溪口往西約一公里的白岩山魚鱗嶴中壟處。

出殯時,孫中山特派陳果夫為代表參祭,
國民黨許多要人都趕來參加。
原本的墳墓在文革期間曾遭紅衛兵搗毀。
目前的墓園則是經過後來整建的。



由於墳塚位於半山上,
參拜王太夫人墓必須沿著山坡步行
668公尺。
通過「蔣母墓道」四個大字石牌坊,拾級而上。
鵝卵石的台階步道,伸入兩旁綠林中,
雖是上坡,走起來沒有想像的困難。



沒多久,迎面有一跨路構造的亭子。
旁邊的說明牌上指出,這是「下轎亭」。
蔣公每次前來掃墓時,轎子抬到這裡就下轎步行上山。
目前,蔣母陵園的驗票口就設有這裡不遠處。



再往前有一「孝子亭」,一般這是為表彰賢孝子孫而設,
但這是蔣公篤信民間習俗,考慮到九泉之下的小腳慈母,
行路維艱,
特別在墓道的中間建一亭子,
好讓「回來」的母親可以稍事休憩。
因此鄉民就叫它作「孝子亭」。



繼續往上爬坡,看到一個五開間的平房建築。
這是民國12年冬,王太夫人六十冥誕時,蔣公修築的。
題名「慈庵」。
當地人稱此為墳庄或墓廬,
是後代子孫掃墓時居住、落腳的地方。
蔣公每回溪口,多半在此住下。
其中,西安事變後返鄉療傷,
以及民國 38年下野時,
都在這裡住了很長一段時間。


(慈庵中陳列的文物及照片:左上為孫中山先生悼文;
右上為譚延闓所書蔣公撰的「哭母文」碑文;
左下為臥房及書房、右下為主廳)

「慈庵」的主房中,陳列了孫中山先生、蔣公
以及國民黨要員的悼念墨寶及碑文。
蔣公的臥室、書房則一字排開。



從這裡再走
168公尺就是蔣母的墓塋了。
據當地導遊指出,墓穴風水極佳,位於彌勒佛的肚臍。
除了遙望肇聰先生的墓地之外,山下原有三個村落,
每逢傍晚炊煙裊裊上升,彷如佛前三柱香。



蔣母之墓以石塊砌成。
上面扇形攔土石上刻有「壼(音同「綑」) 範足式」四字,
下面墓碑上是孫中山先生親題的「蔣母之墓」。
墓前的拜台嵌有「鳳竹圖」浮雕石板一方。
仔細觀賞,一隻鳳凰挺立竹林間,寓意她是葛竹村的女子,
幾根細竹有折斷的、有亭亭玉立的,代表她所出的子女。
簡單的刻畫間,把王太夫人一生作了完整的交代。



墓塋的東側鑿有方、圓兩個水池,據指出是出於蔣公之意。
一方面是順應堪輿所謂的「潤東燥西」的風水,
另一方面,古有明訓,「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
蔣公藉此告誡後代:「王太夫人為蔣家樹立規矩,
子孫後裔為人理應方正,處事力求圓熟」。



九月下旬,秋分甫過,林間黃葉初露,
踏著蔣公思母的步道,格外發人深省。



事實上,蔣公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後,
對於鄉里的回饋處處可見。
溪口鎮上的蔣氏宗祠便是蔣公於民國十九年出資,
在原有康熙55年重修的老祠堂之外又增添新祠堂,
供奉整個溪口蔣族的先祖,並且親題「忠孝傳家」門額。



蔣姓宗族的重要活動,包括祭祖、婚喪、家族修譜,
慶祝盛典,
都在這裡舉行。




位於附近的武嶺中學自創辦之初即是一特殊的學校,
由蔣公於民國十八年創辦並擔任首任校長,
主要是實現母親遺言:
「為鄉里貧困失學的子弟設立一義務學校」。



學校對面的摩訶殿,
則是蔣姓族人紀念第二代遠祖蔣宗霸的家祠。
這天特別情商主管單位開放讓我們參觀。




步入院中,赫見一墳墓。
墓前所立:
「男
經國 敬立  顯妣毛太君之墓 吳敬恆 拜題」墓碑,
清楚告訴我們這是經國先生的生母毛福梅夫人的墓塋。



原來,這個摩訶殿是當年毛夫人出資建造,
作為她和蔣姓女眷誦經禮佛的地方。
「摩訶」居士蔣宗霸是五代後梁貞明間人,
篤信佛教,
師事岳林寺布袋和尚。
因為口中常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故名。
在毛夫人不幸喪生於日軍轟炸中,
經國選擇這裡作為她的長眠之地。
院中參天古樟多株,見證著先人的軌跡。



這趟溪口行,我們還特別造訪了毛福梅夫人的出生地岩頭。
這個有600多年歷史的村子,位於溪口以南剡溪上游11公里。
一條岩溪蜿蜒穿村而過加上溪上三橋,彷如「毛」字,
村民以毛氏為大族,人才輩出。



這裡是蔣公幼時唸私塾的地方(見上圖右下),
老師毛思誠的祖故居開放人供人參觀,
可以一窺當時文人的生活樣貌。



至於毛福梅夫人的故居,則因為白蟻蛀蝕情況嚴重,
被列為「危房」,謝絕參觀,今後要如何治理整建,
是村辦公室頭痛的問題。



穿梭在溪畔、巷弄、踏著先人足跡,古今房舍交相輝映,
細數民國以來名人的情感、家事、國事,
令人有不勝唏噓之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tty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