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在紐約看了「Sleep No More」這齣戲,
更加深了對這句話的印象。


它不是百老匯的表演,演出地點在Chelsea W 27街,
場景是一間倉庫改建的典雅旅館Hotel McKittrick
六層樓建築,一百個房間,處處是實景,演員、觀眾穿梭其中,
故事就在你身邊上演。

讓你「身歷其境」、讓你「感同身受」,是好話;
讓你「摸不著頭緒」、讓你「不停奔波」、讓你「當機立斷」,是實話。
最後,更讓你「噢,原來如此」、「怎麼會這樣」的感歎,



帶著觀眾必戴的面具回去,再細細咀嚼、回味,
哇,同去的三人,看到的、經歷的、走過的,不盡相同,
這就是這齣戲的目的,讓每個進入劇場的人有自己的體驗、感受和回憶



根據訂票的時間,觀眾依序進場。一個小時之內分批進入「旅館」。
首先必須把隨身的衣物寄存衣帽間,一人三美元,沒有例外。
接著工作人員發給一個面具及一張撲克牌。
然後隨著指引步上階梯,燈光昏暗。
還在疑惑時,步入全黑、伸手不見五指的黝黑空間。
要命的是,這裡還不是筆直前進,可以感覺到這裡有角度、要轉彎、
小心翼翼,牽著老公和女兒的手,克服內心的不安,一步一步移步向前。



終於通過「考驗」,出現在眼前的是燈光朦朧的酒吧間。
服務生熱心的推銷雞尾酒,讓你「壓驚」,一杯12美元,再一次「受驚」。
等到「驚魂甫定」的觀眾陸續到場,主持人在台上致詞歡迎,
同時宣佈注意事項,包括:
看戲期間,每個人都必須戴上面具;
不能說話;
不能和同伴牽手;
自己去探索,尋找自己的「故事」。



接著,要求觀眾按照手上撲克牌號碼排隊搭乘電梯,要正式「進場」了!



根據事先作的「功課」,不要在電梯一開門時就出去,
因為愈到後面踏出電梯,愈容易看到主角的表演,
於是打定主意,堅持到最後。
電梯門開了關、關了開,觀眾人數漸少。
第三次電梯門再開時,心想「差不多」了,很自然的握著老公的手步出電梯。
一直默默陪伴大夥兒的主持人,很巧妙的把我們兩人的手分開,
說時遲,那時快,電梯門關上了,我女兒還在裡面!
原來,這裡還不是最高樓層。
既來之,則安之,於是隨著其他戴著面具的觀眾去「探索」吧。



這時,我和老公已「走散」,在昏暗的燈光中,只得「自求多福」。
只見好幾間佈置得十分考究的大小房間,
有不少人在裡面翻閱桌上、抽屜中的文件、衣物,或是在沙發、座椅上休息,
再定睛一看,全是戴著面具的「觀眾」。
繼續摸索,只有旅館的房間、接待室、各種道具陳設、看不到任何「演員」的蹤跡。

(所有劇照取自該劇網站)

再四處「閒逛」,希望有新「發現」,
這會兒來到一個廣間,靠牆是張大床,正中央則擺了一個白色浴缸。
「浴缸」!這下可對了,因為事前聽說戲裏有出浴場景,
於是打定主意,留在這裡不動了。
果不其然,一男一女兩位演員,開始在眼前演出,
沒有台詞,有的是舞蹈動作、是肢體語言,
可以感受到兩人情緒的波動,女生在安撫著男生。



在略帶驚竦意味的音樂聲中,兩人在床上翻滾、糾纏、
肌肉相碰發出的碰撞聲、演員情緒發洩發出的氣喘聲,
散發在空中,充滿在所有戴著面具的觀眾週遭。
演著、演著,男演員開始脫衣服,跨進浴缸,
女演員和他有著互動,男演員手上全是血跡,驚恐的擦拭在浴缸邊緣,
情緒稍穩定後,兩人回到床上躺下。結束了這場戲。
兩位演員分別離開這個場景。
現場一陣「騷動」,因為觀眾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一個猶豫,演員就不見蹤影,
只得自行決定往哪裡走。



穿堂間、樓梯口、階梯上,到處可以碰到頭戴面具的觀眾,
雖然不是第一次在沒有固定座位的情形下看戲,
但像這樣子「跟丟人」的情況,還是頭一遭。



不得已,在昏暗的樓梯間快速移動,在驚竦、懸疑的音樂聲中探索,
可是就像「鬼打牆」,一直在相同的樓梯間、場景中打轉,
忍不住問自己:「這是幹什麼?」,
我看不到任何演員、每個角落都有和我一樣戴著面具的人,
心想:「不會吧,一個晚上都這樣,不是白來了嗎?」
於是,決定爬上最高樓層然後下樓,逐層巡視。

黑暗中,一個踉蹌,居然走到路邊的「雜草」堆中,
這時,立刻有位身穿黑衣、戴著黑色面具的工作人員上來攙扶。
擔心再出狀況,扶著把手悶頭往上衝,
黑衣人又出現了,這回是不讓我再上樓,已經到頂了,
只得折回樓面,找尋演員的蹤跡。



在誤打誤撞中,進到不同的場景,
有豪華舞會、有叢林、有酒吧、有餐廳、有洗衣間、有荒廢的園子...
不同的演員組合出現,多半是以默劇或舞蹈動作表現,我們就貼近的觀賞。
了不起的是,演員可以完全無視我們的存在,自在的演出、表演。



於是,我開始進入「劇」中,
此時一個回首,瞥見主要的男演員在身邊閃過,
機會難得,下定決心,就以他為目標,緊盯著,絕不放過!
如影隨行結果,不料,再度回到有著浴缸的廣間,
剛開始想回頭離開,但顯然這是故事的主要場景,
於是換個位置、角度,再一次欣賞演員賣力的表演。



有了稍早的經驗,知道在這劇場裡絕不能夠「客氣」,
想怎麼看就怎麼看,沒人管你,除非你擋到了演員的表演空間。
我就是在這樣狀況下,被男主角輕碰了一下,
把我「推」到邊上一點的地方,他要這個場地作下個動作。
反正是戴著面具,沒人看得到你的難為情,
還有觀眾被黑衣人從座椅上請開,因為演員要跳到椅子上表演。

就這樣,我看到了先前沒有看到的一些細節,
包括從正面,是的,從正前方看男主角寬衣解帶入浴。
在偏低調昏暗的燈光下,演員旁若無人的脫衣、演出、再次著裝,離場。

緊迫盯人,還真不容易,首先,反應要快,
預測演員可能退場的方向,先去「卡位」,
這樣才跟得上。
於是,每一換場,就看到一群面具人跟著演員在樓上、樓下竄奔,
或穿梭在不同的房間中。
在「奔跑」的過程中,有些徬徨不知所以的面具人會加入「追逐」的行列,
然後隨著演員停留在某個場景中,繼續「看」故事,再換場。



有的場景、故事,可以看上三兩遍,
原來,整齣戲就是以「循環」的方式演出三遍,
以便讓不同時間入場的觀眾有機會一窺全貌。
當然最早入場的人就有機會「消化」、「咀嚼」、「因應」,
三個小時之後,各組演員巧妙的把所有觀眾帶領到一個宴會的場景,
在我獨自的「闖蕩」中、或是跟隨主角的過程中,
我曾在到過這裡四次以上,包括空景和有演出的時候。
不過,這時才是全劇大結局揭曉的時候。




曲終人散,所有觀眾又被引領到最早的酒吧間。
此時,慵懶的爵士樂聲揚起,脫去面具,
如夢初醒的觀眾再聚一堂,
交換看戲的心得。

在過去三個多小時中,不停的跟隨演員轉換場景,
曾經和走散的老公及女兒不經意的「重逢」,
但很快又被打散,這時才有機會交談。
有趣的是,我們三人看到的不盡相同。



我雖然跟上了男主角,
看他全裸入浴、看他和太太的纏綿、看他連殺了三個人,
看他內心的掙扎、糾葛、不安及結局,
但我沒有看到老公口中的護士、病房。



對於看這場表演一直興趣缺缺的他,
居然還和劇中一位女演員共同演出了一小段。
原來,他對那位演員吃的東西好奇,便湊近了看端詳。
女演員在「噎住」之後,從口中吐了一枚戒指出來,
順勢和我老公演出一段求愛片斷。
除了把戒指套在我老公的左手無名指上之外,
還在額頭(當然是隔著面具)上親吻,留下紅色的唇印。
還要我老公保留戒指作紀念品。
說起這段「奇遇」,老公得意洋洋,一再重複,連說了三次!



而強烈建議我們看這場表演的女兒,
事前作足準備,
還跟我們簡報這戲是以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為骨幹發展的故事,
劇中會有令人不舒服的血腥場面、給我們作好心理準備,
她竟然沒有看到主要的「脫衣、入浴、心理糾葛」那場戲。



不過,我們三人都看到了一場類似「群魔亂舞」的場景。
在震耳的音樂聲中,鐳射燈光閃爍,
男主角和另外幾位男女演員,在小小的空間中舞動著、蠕動著,
像男生的女演員裸露上半身、像女生的男演員頭戴牛頭面具,裸露身體,
畫面時而像定格、時而跳動不已,讓人血脈賁張,歎為觀止。

爵士樂手低啞的歌聲縈繞耳際,我們笑談各人的遭遇,
整理好心情,準備返回旅館時,
這才驚覺到,這天可夠嗆的,
白天穿梭在博物館、
911紀念館、時代廣場,
晚上又在劇場連續奔波了三個多小時,
作了一次足足的、百分之百的「傻子」,觀賞前所未見的戲劇演出。


哦,對了,忘了提一下,
這齣戲是英國Punchdrunk 劇團的製作,
他們以這種虛擬實境戲劇見長,讓觀眾有自己的體驗。
2003年在倫敦推出,2009年在波士頓演出,2011年才到紐約。
原來打算演出九個月,演到同年底結束,
但是,推出後深獲好評,一再加演,現在已是到紐約必看的節目。

看這齣戲,不要想太多,管它什麼馬克白、什麼莎翁、什麼希區考克懸疑,
敞開胸懷,用眼去看、用心感受、用力去跟你想看的演員,
是一次完全不同的新體驗,當然,穿著舒適的鞋子,保持好體力是十分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tty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