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艋舺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地方,有著太多的故事等你去發掘,
每次跟隨不同的人漫步艋舺大街小巷,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今天帶領我們認識艋舺的是一位艋舺囝仔,
西京文史藝術工作者黃適上老師。


(剝皮寮「霞海城隍在艋舺」特展)

「一府、二鹿、三艋舺」,道盡艋舺早年的風光,
然而,1853年的「頂下郊拼」,成了艋舺衰退的分水嶺。
多少士紳名流的豐功偉業不再被提及,
留給人們的印象只剩「流氓、流鶯、流浪漢」三流。
如今,本地的文史工作者努力的要把艋舺真面目介紹給世人。
今天設定的主題是「大歷史就在城市街角流轉」。
黃老師把重點放在「頂下郊拼」的影響。



(剝皮寮「霞海城隍在艋舺」特展)

最早踏上艋舺的大陸移民主要是福建泉州人,
以和大陸貿易地區不同,分成頂郊和下郊,
其中頂郊以三邑人(晉江、惠安、安)為主,下郊則是同安人為主。
雖然來自同一地方,但因為族群對立、利益衝突,發生大規模的火拼,
同安人帶著霞海城隍爺逃往大稻埕,另起爐灶,
三邑人以勝利者姿態留在艋舺,
但是,艋舺的發展從此改寫,
此消彼長,令人感歎萬分。



這場紛爭的主要「戰場」八甲庄,包括了剝皮寮、營盤口、蓮花池等,
除了剝皮寮,已經沒有任何痕跡,
黃適上老師詳盡解釋相關位置、當時的情景,然後開始認識艋舺。



老松國小對面的賊仔街,雖然風光不再,
當年的舊貨市場也好、二手貨市場也好,軍用物品曾經獨領風騷一時。



再往清水祖師廟移動,
轉角處一間不顯眼的店面,卻是以繡件知名的繡莊,
老闆娘阿美,嫁入夫家後跟隨公公學習,
三十多年來,累積的經驗、技巧、讓繡莊聲名遠播。




「頂下郊拼」中,介於雙方中間的安溪人所擁有的祖師廟,
曾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衝突中付之一炬,後來才重建。
不過,祖師爺落鼻的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談起這般往事,黃適上老師相當感慨。
「來自同樣地方,卻衝突不斷,終至釀成一場死傷慘重的械鬥。
「族群對立的情形,一直上演,實在發人省思。」





穿過台北第一街~貴陽街,歡慈街、蕃薯街,移民漢人和原住民交易的地方,
當年名人士紳居住的大街,只能從殘存、尚保留些許裝飾門窗中尋覓。
「朝北醫院」,雖已殘破,但從華麗的建築,可以想像當年的繁華盛況。
李朝北醫師,曾任州議會參議員,
留下的些許資料,只知這裏曾是鴉片館、鴉片防治所、高檔的日本料理,
至於今後的命運如何,要看今人如何看待「名人故居」的價值。



所幸一些堅持祖業的百年老店仍然繼續營業。
香舖、藥舖、糕餅、曾經伴隨人們度過多少歲月。



青山宮是當地人們信仰的重心之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二日的夜訪、仍是艋舺地區的重要祭典。


(剝皮寮「霞海城隍在艋舺」特展)

提到艋舺,不能不提到當年的碼頭盛況,
大溪口港、王宮口碼頭、滬尾碼頭,千帆蹤影不再,
連母親河~淡水河的身影也被醜陋的堤防和高架橋阻擋。



碩果僅存的一小段第一代堤防,靜靜立在路口,
房舍緊挨著搭建,如果不是特別指出,路人只會把它當成粗糙的矮牆。
但是仔細端詳,小石塊、水泥敷成,
在青苔的覆蓋下,可以看到「呼吸孔」,
讓河水通過,
這是多麼「先進」的生態工法!
這裡有著黃適上老師太多的童年回憶,
因為高聳的現代堤防另外一面就是他們家族曾經經營的『河乃莊』,
在河灘上,擺設二、三百張椅子,納涼、賞景、聽歌。



穿梭小巷、可以體會當年弄堂蜿蜒特色,
只是,物換星移,住家、店面都已變調,
「走過這裡,不要害怕,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過去的鄰居就是紅燈戶,但是大家相處良好,各過各的生活,彼此尊重。」



龍山寺古剎,無論供奉的神明、建築本身畫梁雕棟,香火鼎盛。
每天都吸引著無數的香客、信徒、觀光客。
黃適上老師卻要我們從另個角度來看。



當年,龍山寺扮演的角色遠遠超過「寺廟」的角色,
它可以說是「地方政府」。任何大事,都要蓋上龍山寺的大印,
包括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同胞成立台灣民主國時亦復如此。
地方士紳名流聚集討論地方重要事項、
文人雅士聚集,吟詩作對、留下千古名句。



黃適上老師特別吟誦一段出身金門詩人林豪的「招魂曲」,
那是
描寫185758年間艋舺械鬥,事平之後里人於龍山寺設壇舉行超渡法會的情形,
「君不見龍山寺口白旛浮,香壇煙繞風颼颼!
    是日陰霾匝地氣悽悽,新鬼故鬼聲啁啾!
    不知妻哭夫兮父哭子,但聞哭聲震天天為愁




翻閱歷史資料,三言兩語可以交代一段驚天動地的事件,
踏在土地上,聆聽文史工作人員的敘說,又是另種感受。
在艋舺,腳底下都是故事,如果真的關懷我們居住的地方,
有空時,不妨出來走走,認識這塊值得珍惜的寶地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tty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