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壯闊、氣象萬千的帕米爾高原,
重新回到新疆西部大城喀什,心中有著莫名的成就感。
我征服了高山,我親眼目睹了雪山美景、我安然回來。
(清早的喀什)
想當年,歷經艱辛翻越蔥嶺,抖落塵埃,進入喀什,
養精蓄銳,準備前進中原的商賈、旅人,可能也是這種心情。
另方面,載運各種貨物即將攀登高山前往南亞、中亞、歐洲的商旅、僧侶,
應該是懷著忐忑不安心情,踏上旅途吧。
喀什,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東敦煌西喀什,分據兩頭,連起了歐洲和中國。
絲路南道和中道,在此交會,
不但促成喀什的繁榮,也是中外文化薈萃之地,
時至今日,喀什仍然是一個繁忙的大都市,
有著古今中外多樣的元素,等著人們去探索、去發掘、去體會。
翻開史書,喀什在西漢初年是西域36國之一的疏勒國。
東漢初年,班超以此地為大本營,經營西域達30年之久。
城內設有班超紀念館,以雕塑手法,描繪他的功績。
到了唐代則是安西四鎮之一。之後,地名改為喀什噶爾,
清代設疏附縣,1950年之後成為喀什市。
(香妃墓的主墓室,其中有香妃的墓包)
到此遊覽,在這個以維吾爾人為主的城市,
他們會告訴你:「喀什有麻札、有巴札。」麻札指的是墓場,巴札則是市集。
其中,香妃墓是麻札的代表。
在喀什城東北郊五公里處,從大馬路轉到一條黃沙「香妃路」,
把我們帶到了香妃墓。伊斯蘭式的建築,尖塔高聳,琉璃閃耀。
嚴格說來,這裡應該是阿巴克霍加麻札,
是新疆影響最大的伊斯蘭教「霍加」(聖人後裔)的陵墓。
墓主是喀什霍加政權之王,白山派首領阿巴克霍加及其家族,
其中包括他的重姪孫女「伊帕爾罕」(香姑娘),
即甚受清乾隆王喜愛的香妃。
有關香妃的傳說甚多。簡言之,這位維族姑娘1760年進宮後,
得到乾隆的喜愛,35歲時被封為容妃。1788年病故於北京,享年55歲。
如今,在主墓室中,半人高的平台上,一個個墓包整齊的排列著,
共有五代72人埋葬於此,目前有58個墓包。
導遊指認右前方一個略小的墓包:「那就是香妃。」
對照考古及史料,這個墓包應該是佳人的衣冠,留給後人憑弔的。
對死者尊重,墓室及墳場都謝絕攝影,
園區其他地方則開放。考究的柱廊,雕刻,修剪整齊的庭園,
展現麻札不是讓人心生畏懼的地方。
只是,現代人在整修時,把原有的綠色柱子改成了漢族喜歡的紅色,
是不瞭解當地人民的想法?還是一廂情願的作法?
而在樹上刻字留名,確定是令人搖頭的愚行。
(左上起順時鐘:艾提卡清真寺、宣教塔、柱廊、拜毯)
當年玄奘從印度取經回返中原,曾經在喀什落腳,當時的情形是:
「農業興盛、花果繁茂、全民皈依佛教,伽藍(佛寺)數百所,僧徒萬餘人」。
今天,這裡是伊斯蘭教的世界,
喀什有著全大陸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卡清真寺。
1442年初建以來,經過多次的整修,
是一個融合了維吾爾族建築藝術與伊斯蘭建築技法的清真寺,
提供信徒淨身、禮拜、祈禱的場所,是喀什人民信仰中心。
巴札,是維吾爾人的市集,規模有大有小,營業時間有早有晚;
市中心吐曼河東岸的大巴札最具代表性。
範圍最廣、販售物品五花八門,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是本地人的主要消費場所,也是外來遊客慕名必遊之地。
在這裡可以看到維吾爾人的生活樣貌。
步出傳統的市集,河邊兩岸是現代的園林、橋梁、高樓。
夜裏的五光十色對照白天的一覽無遺,
一個蓬勃生氣的都市,夾雜著現代、傳統。
高踞河岸上方的「明台」,是老城區所在。
夜裡的燈光如晝,讓人無限遐想。(見上圖)
白天實地造訪,那是一個近乎廢棄、正在重新改造的老街區。
迷宮似的小巷弄,曾經多少風花雪月,
夯土、泥磚的房舍,傾圯倒塌;
不變的是對宗教的虔誠,小清真寺處處可見。
拆建、工地,四處皆是;房舍格局依然,保留,
對照新城區,復舊工作進行著。
喀什,保留舊有美好的記憶,創造嶄新的機會,
一個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城市,
堅守著西部門戶的崗位,有太多值得挖掘、深入認識的城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