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不規則的紅磚房,鐵製的招牌「夥房」,告訴我們,這是我們要來的地方。
鐵片拼湊的字樣,饒有趣味。下接的瓦斯管,隱約透漏著房子的歷史。
踏入房內,眼前一亮。不是燈火輝煌,是滿房子的古意散發出的亮光。
土角厝特有的紅磚牆內,開放的空間中,巧妙的用桌子、陳列櫃分成區間,破損的木板門、陳舊的木架、竹簾、陶藝品、鐵製小件,搭配鮮花,隱約含蓄,卻光芒四射。
再仔細瀏覽各個角落,驚喜處處。這是舊窯口、那是軌道、還有枕木.....這裡充斥著二手舊貨、平日不屑一顧的破銅爛鐵,在這裡有了新生命,新製的各種陶藝品、不同媒材的作品,看似不經心,卻是有意點綴其間,畫龍點睛,大放光彩。
約莫兩年半前,六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因為陶藝的牽連而結緣,更因為這間即將廢棄的老窯,緊密交流,共同承租,成為工作室。
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保留老磚窯的特色,又能在復舊中賦予新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腦力激盪中逐漸成形。「夥房」於焉產生。
果+多=夥,多+果=夥,開花結果,好彩頭。夥,招朋結伴;在客家語中,「夥房」,指的是大夥共食、居住的大房子。從最早的工作室,到藝文愛好者慕名前來交流,到開設陶藝教室,分享技藝、心得,一步一腳印,得到各方面熱烈回響。
訪客前來,奉上自製陶壺燒煮的茶水,捧著獨一無二手製茶碗,啜一口入口,聽著主人們的創作心路歷程,雖是初見面亦可很快打成一片,相見恨晚不過如此。
鶯歌,曾是台灣的陶瓷重鎮,隨著時代改變,柴火燒窯製陶逐漸淘汰,老窯房遭廢棄,「夥房」的出現,提醒人們老東西仍有可用之處。
「夥房」緊鄰鐵道,班車緊密,隆隆車聲不時竄入耳,一般人視為噪音,藝術家們卻把它化為特色,打開後陽台,成為無敵觀景區,欣賞不同列車的英姿。
我們兩廳院志工到訪時,還見識到軍用運輸列車從眼前通過,大開眼界。
志工們來訪的目的當然是認識各位藝術家,學習手作茶碗也是必須。初次嘗試新鮮又緊張,老師耐心示範教導,更重要的是做到「不完美的完美」就好。
一人一塊黏土,一個模子,剩下的看各人了。完成素坯,會代送入窯燒製,若干日後取回。捏著泥巴,放手一搏,等著成品出窯日吧!
六位藝術家各有所長:陶作、花藝、書法、茶道、金工藝術、料理等不同領域,這天除了一位有事未見到外,都有機會請教,十分難得。
老師還為我們準備了餐點,連擺桌也滿滿的藝術感。
黃茂松老師特別露一手拔絲地瓜的絕活。臨著鐵道,甜蜜蜜的絲拉的又高又長,微風吹拂,蜜絲自然成形,手作有著大自然的加持,吃到嘴哩,格外可口,歡笑聲洋溢在「夥房」。
(空山不空,無我,複合媒材製作)
**「夥房」六位藝術家是:楊慶林、江坤起、歐長坤、黎幼蓮、鍾承恩、黃茂松,最近時裝設計家陳美霞進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