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IMG9596.JPG      

初次見到蘇達貞教授,是在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不老水手第五屆第四期」的始業式上。今年五月,他才帶領一批不老水手和年輕學生,以獨木舟划向日本的與那島,創造了歷史。給人的第一印象卻是如此的低調。

CIMG9799.JPG 

當他站上講台,介紹海洋的種種時,他的認真、嚴謹,深入淺出,要言不煩,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CIMG9726.JPG

CIMG9894.JPG   

舉辦「不老水手」活動,帶領男女老幼親近海洋,是他推展海洋文化教育的一部分。這位在海洋大學退休的教授,在花蓮鹽寮太平洋濱開創了一個基地,一個提攜青年、推廣親海活動的基地。

CIMG0049.JPG 

所有訓練活動在鹽寮148號進行。從公路轉入車道,一個花木扶疏、充滿海洋氣息的庭院出現眼前,帶領人們走向那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CIMG9686.JPG

閩南式的木造房舍首先映入眼簾。JSF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標誌張貼在醒目的地方。

CIMG0038.JPG

CIMG0043.JPG

CIMG9565.JPG

建築物全部以卡榫銜接,樓頂四面開窗,號稱「會呼吸的房子」,是海濱理想的房舍。

CIMG0007.JPG  

CIMG0063.JPG   

所有這些全是蘇教授一個人的理想。他在美國夏威夷唸完書,回到母校海洋大學任教,找到鹽寮這個海邊,開始打造一個理想樂園,「把夏威夷搬回來」。利用工作餘暇,往來於基隆和鹽寮之間,經過十餘年的設計、繪圖、找人施工、監工,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角落都是他的心血。他的憨勁、執著,嚇壞了週遭的家人、親友、學生。

CIMG0051.JPG       

對於訪客的好奇,他只是輕描淡寫的回答:「這些樹木、植物,我種了、凋謝,無法生存、再種。種了100棵,僅有一棵碩果僅存,那就是有著最強生命力的存活下來。」

CIMG0042.JPG 

如今,我們在庭院中看到的一切,就是這麼點點滴滴辛勤努力的結果。

 布置.jpg  

所有的設計布置看似不經意,其實都默默的等待你的發現,那麼的有巧思,讓人驚喜。

生日.jpg  

我們這期開課的第二天正好是他的生日。雖然他的學生已經為他暖壽,他仍然欣然的接受學員的道賀。從早到晚,從陸地到海洋,「生日快樂」歌聲時時響起,妻子陪同他接受祝賀。

CIMG9751.JPG       

飲食.jpg

年輕學生口中的「向葵媽媽」,從蘇老師的「粉絲」到跟隨著他,無怨無悔的陪同夫婿推動各種活動,熱心的照顧學員們的三餐,費心的變化花樣,隨時提供清涼的檸檬水,噓寒問暖,讓人窩心,很快融入這個「大家庭」中。

CIMG0032.JPG 

蘇教授的夢想,是在四面環海的台灣推廣「親近海洋」活動。環島獨木舟、清水斷崖划舟競賽、帆船活動、不老水手活動等等陸續推出,更成功挑戰以獨木舟划向日本與那島及石垣島,創下台灣水上活動的一個新紀錄。也使蘇教授的「環遊世界」夢想更向前邁進一步。

CIMG9732.JPG 

CIMG0131蘇達貞.JPG

在課堂、在海上、在船上,蘇教授是嚴肅的,他時時考慮到學員、學生的安全。調度人員,安排出海活動,又展現他的細密思考。

寫真.jpg 

在認識了這期學員之後,他認真的提到:「我計畫出版一本『不老水手』寫真集,一共要12位模特兒,我也可以加入,目前還差五人。」說到做到,在一次活動結束沖洗時,一時興起,他在鏡頭前表演了一小段,現身說法,展現了他活潑、熱情的一面。活動結束,學員各自賦歸,他還在Line群組中追加一個信息「出版寫真集,我是認真的。」

CIMG9852.JPG

CIMG9846海葡萄CU.JPG  

基金會 008.jpg

我們活動的第二天正值退潮,海岸邊露出綠色的海葡萄海草,煞是好看。當活動結束登岸後,我取出相機準備回頭去拍攝時,他主動的擔任模特兒,擺出各種姿勢,供我拍照,十分發噱。

 CIMG9884.JPG    

從海洋大學時期經常穿著拖鞋上課,贏得「拖鞋教授」的稱號,退休後,「拖鞋」是他的代號。和年輕學子間沒有距離,除了教他們認識海洋、親近海洋之外,做人處事也是他要求的。年輕人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大家長是他們的「爸爸」。

 CIMG9692.JPG    

活動第一天的晚上,我們一同欣賞電影人王威翔在2015年拍攝的紀錄片「夢想海洋」,這是以蘇教授帶領學生打造獨木舟,準備環島並環遊世界出發的心路歷程,和走過的每一關鍵時刻。他的用心在鏡頭下一一呈現,讓觀者清楚認識他的理念、付出和每一位參與者的努力。

CIMG9788.JPG   

而最讓人動容的是片中透露了一段他心中的痛。原來他的獨子辰帆,耳濡目染,從小喜歡水上活動,熱愛潛水,竟然於2008年在夏威夷水深僅及腰的海邊發生意外喪生。這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故事,看到這裡,環視四週陪同我們一起觀看影片的年輕教練們,可以想見為什麼蘇教授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也解開了我心中一個疑惑,為什麼基金會的英文名字是JSF,原來是他用兒子的英文名字命名的Jonathan Su Foundation

CIMG9561.JPG

CIMG9683.JPG

第二天一早,我登上了搭建在基金會入口處的Jonathan’s Light House。簡易的木製瞭望臺,隱身在茂密的草木後。沿著木梯攀爬到平台上,一個類似神社的龕間,明顯是為紀念兒子而設的。

CIMG9691.JPG 

回首眺望,主木屋就在腳下,遠方是蘇教授和兒子共同熱愛的太平洋。他和兒子共同守護著這塊基地,推動他的理念。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ttyyu 的頭像
    bettyyu

    bettyscyu的網路日誌

    betty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