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夏首府銀川向北行,賀蘭山或左或右出現眼前。這天我們踏上賀蘭山,來到賀蘭口岩畫風景名勝區。
四月中旬,春寒料峭,放眼望去,那股蒼涼、蕭颯,頗出人意料之外。
賀蘭山位於內蒙與寧夏的交界處,南北綿延25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大小山峰46座,72道要隘,平均高度在2000公尺以上。眼前的賀蘭山是石頭山,沒有樹木。遠處山巔上是明長城賀蘭口烽火台的遺址(見上圖)。近處可以看到石塊壘砌,經考證這裡是西夏王朝離宮別院遺址,因為它曾是西夏的皇家林苑(見下圖)。
賀蘭山有許多山溝,當地人稱山口。山口有深有淺,先民在其中的活動,留下許多當時生活的蛛絲馬跡。岩畫,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透過刻畫在岩石上的圖案,我們認識到先民的生活、祭祀、狩獵、舞蹈、征戰,以及狼、鹿、羊、犬、虎、馬等動物等等。這些中國古代北方西戎、匈奴、鮮卑、突厥、黨項、蒙古等民族遺留下來的,時間橫跨春秋到西夏時期(西元前770年至西元1227年),已成為遠古人類的藝術瑰寶、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的寶庫。
據調查,賀蘭山東麓三市九縣(區)共27個地點發現有岩畫,其中銀川市就有12個岩畫點。各處的岩畫有明顯的地貌特徵,我們這天參觀的賀蘭口岩畫,在七平方公里的範圍裏就有岩畫2318組、包括了個體圖像5679幅(個)。在導覽員的陪同下,進入先民的世界,展開我們的探索之旅。
這裡的岩畫主要分佈在綿延600米左右的溝口兩側山體上,和溝口外的洪積扇荒漠草原上。我們跨過簡便的浮橋開始難得的「尋寶健行」。
在溝口北崖向陽的這邊岩石上,數量較多,而且保存較好。在高大完整的石壁上,畫滿了各種人面,線條簡單,表情不一。
再看,一個似羊似人的頭部出現眼前。專家指出,羊,顯然是此地先民崇拜的主要動物。而「羌」字是「羊」和「人」的合體,有可能這附近是古羌人的發源地。
事實上,這面岩石上有兩個類似的人面。其中旁還有直寫的五個西夏文字,漢譯為「能昌盛正法」,是西夏人對岩畫的詮釋。
再往右看,還有幾個西夏文字。專家譯解為「佛」與「五」。
走著走著,導覽要我們注意路旁山根處的一個小山洞:「那是雞雞洞。」「雞雞?」沒聽錯,是「大媽」,不,是一般人對小男孩生殖器官的膩稱。原來,這個半個人高的洞內沙中有一小泥棍,形狀類似雞雞,都把它叫作「泥雞雞」,這個洞也就叫作「雞雞洞」,又稱「觀音洞」。賀蘭口山民有摸雞雞的舊俗,每年陰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到觀音洞前求子求福的山民,紛至沓來,求子婦女手伸洞中「摸雞雞」,以求觀音送子,是生殖崇拜的文化遺存。
嚴格說來,「岩畫」應該是「岩刻」,用鑿刻或磨製不同手法留下對生活的記錄。大半是刻在距離溝谷山根以上約10公尺的範圍內。最高不超過50公尺。景區貼心的在精彩的岩畫邊上用紅點標誌,方便遊客欣賞。
這幅岩畫是全區位置最高、最 具代表性的「太陽神」。人面像環眼闊鼻,雙目圓睜,頭部與眼部有放射狀的線條,象徵光芒四射、神聖威嚴。,代表著太陽神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
(明嘉靖十七年題刻,記載朝廷委派欽差大臣寧夏巡撫修修築賀蘭口關隘和駐軍的情況)
由於時代久遠,風化、雨水侵蝕、岩石表層剝落,很多岩畫已經難以辨識,但是若干殘存部份仍透露著許多先民生活的片斷。
狹窄的小道旁,陳列著許多單獨的岩石,上面有著單幅畫作,原來是從洪積扇或當地居民處收集而來,可以對當年古人類生活岩畫的解讀提供一定信息
折回溝口的對岸,還有更多的岩畫等著我們發覺、欣賞。在一處距地面四米處,有一似甲蟲或烏龜的畫像。據考證,賀蘭口曾是古人類祭祀活動的場所,因此山口出現了大量類似風格的人面像,形成世界岩畫界的獨特景觀。它們應是先民心目中神靈或祖先崇拜的產物。
這裡的岩畫以人面像居多,但是,動物造型的也不少。
這幅「雙羊出圈圖」,描繪兩隻羊正正緩緩走出羊圈,構圖獨特,是賀蘭口岩畫中唯一畫有人工建築的岩畫。
還有狩獵圖。獵人拉弓,羊隻(或是其他動物)向前奔逃。有畫面、有情節,簡單幾筆勾畫出生動的場景。
欣賞岩畫之餘,溝口的景色怡人,岩石的肌理,層次分明,賀蘭山這段景色如畫,和古早的岩畫相爭輝。
溝口一端山上巨岩,形似古猿抬頭觀天,是守護著這些岩畫瑰寶,還是感傷歲月的流逝?
揮別溝口的岩畫,電瓶車把我們帶到一棟現代化的建築前。原來,我們預定要參觀的岩畫博物館正值換展期間,不開放,於是以替代方案取代。怎料,陰錯陽差,讓我們邂逅了一段現代與遠古藝術的撞擊。
韓美林,82歲,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涉足繪畫、陶瓷、臘染、雕塑、設計,都有傑出的成績,受到中外矚目。2008年北京奧運的吉祥娃娃,就是出自他的設計。自稱受到賀蘭山岩畫的影響,讓他走到藝術創作的重要轉折點。於是,把個人作品一千件捐給銀川市人民政府,當地政府選定在賀蘭山腳下設置藝術館,是他繼杭州、北京個人藝術館之後的第三座。
一張巨幅的作品迎接訪客。豪放的手法,描繪著牛隻,儼然具有岩畫的韻味。自況「上帝告訴我,韓美林你就是頭牛,這輩子你就幹活吧」的確如此,藝術家創作不斷,時時帶給人們驚喜。
2015年12月1日藝術館正式開館。訪客可以在建築新穎、與週遭環境融為一體的展場中,順著時間軸,觀賞藝術家在各個領域的作品。
(左上為韓美林作品與岩畫比對)
令人好奇的是,他怎麼把現代藝術和古老的岩畫結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展室,我們看到了藝術家七上賀蘭山、觀摩研究岩畫的心得。遠古和現代在他的筆下巧妙的呈現另種面貌,打開岩畫與現代時尚結合之路。
館內分成五個展廳、手稿廊和太陽峽谷,在多元化的空間中引人陽光與山景,訪客可以愜意的徜徉其中。
帶著驚歎、滿足步出藝術館,傳統的龍,張大著口守護著這個極具特色的殿堂。
漸行漸遠,回首張望,賀蘭山下,蒼穹間,韓美林藝術館真正融入在賀蘭山中。在館內感受到古文明與當代藝術碰撞產生火花的激動,此時,轉化為靜靜欣賞賀蘭山特有蒼勁之美的回味。
回到家整理照片,這才發現,「大媽」,我,在景區拍的第一張照片,遠處就是韓美林藝術館,她真的是隱身在賀蘭山腳下,等待人們的發掘。就像那些刻畫在溝口岩石石壁上的岩畫,在千萬年之後,讓現代人通過各種豐富、詭異、精美的圖案和先民對話。現代、遠古,在賀蘭山撞擊、交融、再往下流傳、流傳…「大媽」,我,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