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到南,在寧夏各地穿梭古今,透過考古文物認識先人在此地區的活動,追尋一些蛛絲馬跡;享受多樣化的旅遊設施,回到銀川,準備隔天一大早要回家了。進入飯店房間,被窗外的景色懾住了。
造型特殊的擎天一柱立即吸引住我的眼光。環視四週,這個所謂「三館二中心」(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會展中心、演藝中心)的新區一覽無遺。十樓下方是立體交叉道路在綠蔭中伸展;遠處高樓聳立,形成天際線,在夕陽映照下,形成特有的風景。
蓮花造型的演藝中心,提供中型、小型劇場及其他藝文活動場所。太陽西下,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窗外又是另番風情。
坐在窗前,遲遲不捨離去。這真是難得的經驗,在旅程結束的前夕,可以在此眺望銀川夜景,回想過去十天的點點滴滴。
傳送照片回家,家人問道:「銀川有這麼進步嗎?」這真是很好的問題。深入的不敢說,至少我們看到了新市區高樓大廈,櫛比鱗次,一棟比一棟高聳、搶眼;馬路一條比一條寬闊、氣勢驚人。難怪當地人說,有悠久歷史的銀川從盛而衰,現在則是在翻天覆地的逆轉。
翻開歷史記載,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北羌、匈奴等人遊牧的地區。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左右建北典農城,是銀川建城之始。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國,以銀川為國都,當時稱為興慶府,國祚189年。
城中心的鼓樓,建於清道光元年(西元1821年)。光緒34年(西元1908年)重建,通高26公尺,方形台基上是十字形歇山頂三層樓閣,結構嚴密緊湊,迄今仍是銀川地標建築之一。
鼓樓南街,畫為步行街,集中了各大商場於此,這裡曾經出土很多古物,也是銀川為歷史古城的一個明證。
曾有人這麼說:「舊銀川一條街,兩座樓,一個警察看兩頭」,也就是說,一條東西大路貫穿城中,路上就兩個高樓,一個是鼓樓,一個是玉皇閣。這座樓閣最早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因地震摧毀,重建時改為道觀,是一組建在長方形台基上的重樓疊閣式建築群。內部主要是夯土,外部為清水牆體。頂部供奉玉皇大帝,成為今天的玉皇閣。
入夜之後,兩座樓閣燈飾全開,東西遙望,相互爭輝。(上: : 鼓樓;下: 玉皇閣)
一天早上我們離開飯店前往景區參觀,沿途都是佔地極廣的建築,其中一棟圓頂建築氣勢非凡。趕忙問地接張靜。她回答:「那是中阿經貿論壇的會所。在它對面有個『中阿之軸』,夜景十分漂亮….」其他話都不重要了,這句話可被「大媽」們抓到了,要求安排來個夜遊。小張面有難色,因為,這不在預定的行程中,「你們可以自己從飯店走過來啊」,怪怪,這離飯店走路至少要40分鐘以上;見我們一陣反彈,她又說:「我們出城看景點,回程和這裡是反方向,不順路的。」
沒想到,在離開銀川要南下的前一夜,吃過晚飯,她突然宣佈:「我們回飯店前,到各位想看的『中阿之軸』走一走。」這個安排,讓我們見識到了美不勝收的夜銀川。
2004年,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宣佈成立「中阿合作論壇」,銀川建了一個永久會址。2015年,在它的對面,興建了一條長達2.1公里的「中阿之軸」,強調中共和阿盟22個成員國的友好關係,並且提供市民一個休憩的好去處。沿著這條交通要道,沿路路燈都掛著象徵中阿友誼的燈飾:中國節與伊斯蘭象徵新月緊密纏繞。
入夜之後,燈火通明,極盡炫耀之能事。步行在中軸線上,噴泉、水池反映著燈光、紀念碑、欄杆、相關建築的倒影,如夢似幻。
我們由東邊的紀念碑開始向西走去。紀念碑頂部形似火炬,寓意彼此的交流火熱。從這裡分成中阿友好標誌、中阿文化交融和中國回族文化景觀區三個區域。
月牙代表著新月,是伊斯蘭教的標誌,象徵彼此的友好。月牙廣場的噴泉,不時更換色彩,和週邊的商務大樓相互輝映。
軸線兩旁建有伊斯蘭式的涼亭,一路拉開,璀燦耀眼。
開放式涼亭採清真寺的穹頂,高27公尺、寬20公尺,共有八個拱門,立在軸線中間,精雕細琢,充分表現伊斯蘭文化的特色,同時不停變換燈光色彩,極為搶眼。
一旁還有中國典型的瓷器等文物,讓中阿文化在此交融。
來到軸線的西端,是中國傳統建築「祥和樓」,寓意吉祥和平,充分突顯中國文化元素。
鮮紅的「春」字,象徵春意盎然、吉祥如意;背後的巨型中華鼎,高踞在 3公尺的高台上。鼎高9.9公尺,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誠信、力量;鑄造手法包括了長城、斗拱等元素,體現中華建築文化。
飯後在這燈火輝煌的「中阿之軸」漫步,欣賞主事者的用心、大器,不由得不佩服。據稱,整個建設的造價在人民幣1.8億元,「大媽」,我,咋舌。
來去匆匆,來不及多看銀川的不同面貌就到揮手說再見的時刻。早上起身,拉開窗帘,一抹朝霞高掛天際,銀川再度迎接嶄新的一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