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x」、「換氣佳」,側臉圖上大大的紅色評語;一張人形圖上紅筆圈出喉嚨、另個人形上在丹田處有紅筆的斜線,旁邊「Good」一個大字。這是四堂課、八小時結束時老師對我的評語。
這是一個全新的經驗。一直想讓自己的聲音有魅力,可以在很短時間抓住對方的注意力,幫助導覽的工作。兩廳院「表情開發工作坊」的公告立刻吸引了我。報名,候補。在開課前最後時刻,接獲通知,繳費成為學員,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聲音。
絕對沒有想到的是,要改變聲音,我們作操、學走路、放鬆筋骨、學習呼吸、換氣、比手畫腳、利用肢體語言、又唱又跳,還加作畫,幫助進入情境。每堂課充滿了笑聲,正面能量帶領我們走向更好的境界。
擔任講座的魏世芬有著多年的相關經驗,正式職稱是「vocal coach」,她不僅指導演藝人員包括歌手、演員發聲,進入角色;也為企業界人士改進發聲的方式,在簡報、演講、主持會議時輕鬆掌握自己聲音的狀況、發揮聲音的魅力與表達力。
第一堂課,開宗明義,讓我們認識不同時候的歌星、演員有不同的特色。而歸根究底,要認識自己的聲音,找出缺點、加以改善、勤加練習,達成目標。
就像很多人提到的要用丹田發音。但是,要找到丹田、發聲並非易事。魏老師用自己的方法,帶領20餘位熟齡女士,先伸展肢體、學會放鬆肩胛和背部、緩慢轉動頭部和頸項。邊作邊想「這和聲音有什麼關係啊?」而幾分鐘下來,全身發熱出汗,身體也不再僵硬了。
不只如此,她還要我們練習走路、放慢步調慢行。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動作,這會兒卻是寸步難行了。不是搖搖幌幌邁不出步子,就是往前「衝」。哦,我們要會控制自己的身體。
原來,要有好聽的聲音,必須學會放鬆,尤其是聲帶。要由丹田運氣震動聲帶,向外吐氣,才能送出「堅實的聲音」。重點是不能衝撞聲帶,要打開胸腔、打開咽喉腔、打開鼻腔、打開頭腔,要像打哈欠般張大嘴,用力把氣吸進體內再送出。老師要我們用手勢幫助把聲音向外、向高處送….
所有這些都是第一次接觸。小心謹慎的「接招」、仔細揣摩、有樣學樣,拉直身子或是端坐椅子的1/3 處,練習正確的發聲。借力使力,讓「氣」從地面送上來,不管什麼部位的共鳴,「一腸到底,不能扭曲身子,影響發聲」是根本。
更重要的是要「打開耳朵,聽別人說話」,感受他人的話語,有什麼「故事」隱藏其中?自己心中的快樂,透過聲音的線條、節奏、音律傳遞出去。
一堂課下來,「太神奇了!」每位學員同樣的感受,「發聲」,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居然有這麼大的學問,而且可以用如此有趣的方法傳授。
下課前,魏老師交下作業:「每人錄製一分半的音檔傳送給我,說明對自己聲音的滿意、不滿意,希望有什麼樣的聲音」,讓她對每人的聲音有一認識。
沒想到,行程滿檔的她,很快就回傳評語:「很開心收到你的音檔覺得你的口條很清楚,我試試看可不可以讓你的聲音多一點點身體的支撐,這樣可以圓潤許多」。當下,我楞住了,從來沒有告訴過我這些「多一點點身體的支撐」,在心中咀嚼了好久。
期盼每週一次的上課。每人輪流手執麥克風說話,缺點立刻顯現,一一講評。呼吸急促、換氣太大聲、人沒有坐正….都會影響到聲音的呈現。張大嘴,平穩的把氣息送出,稍微調整,就有明顯的差異,真是太神奇了。
牢記老師在課堂上的點提,開口說話時放慢速度,放低音頻,想想再說。於是,兵分兩路,腦中組織要說的內容,同時想著用什麼方式說出來。糟糕,不會說話了,腦子打結,舌頭也打結。在和同學分享經驗時,發覺我不是唯一的。說話,變得好難,真沒想到!
四堂課,不同重點。愈來愈有趣。菜單居然也可以練習聲音的節奏。「香蒜蕃茄海鮮麵」、「海鮮焗烤通心麵」、「奶油培根蘑菇醬汁細麵」、「酸辣炸牡蠣」、「韓式石鍋拌飯」….斷句、輕重都會透露你對食物的期盼。就是因為一位同學表現顯眼,促成了結業的大聚餐~韓式石鍋拌飯。
不僅如此,唱唱跳跳,也是訓練的一種方式。老歌「我要你的愛/葛蘭」和「給我一個吻/張露」分別練習低頻和嬌柔的發音。在熟悉的歌聲中,老師帶領大夥兒放開自己,又蹦又跳;或接力或捉對或團體,再加上英文Rap,氣氛嗨極了。不過,這不是團康,在唱跳中,如何掌握呼吸、運氣、適度的送出聲音,就看你怎麼拿捏了。
四堂課,三個作業,有的在現場講評,時間不夠則利用音檔,而且都有回應,老師的認真讓人感動。我的第二個作業是在課堂說一小段話,評語是「太急促」。第三個作業要我們每人錄下一段回憶,描述其中的畫面,時間不拘。我送出了2’50”的一段錄音。三天後收到了下面的回復:
「Dear:跟隨著你的語調,開啟了美麗的床前回憶。跟著言語的述說,到最後都覺得自己不能承受,沒想到你可以用這麼平淡的語氣分享,很不容易。你這個音檔的聲音相較於之前有更甜美、更和緩,急的感覺都不見了....」老師還希望可以用這個和她的粉絲分享「讓大家感受你的舖陳以及用字轉折語調」。
這真是太意外了。再三閱讀老師的回信評語。真的,在錄製這段回憶時,腦中浮現的是兒時一段往事,已經塵封很久,不知為什麼老師一交代作業時,所有畫面清晰在眼前。毫不猶豫就道出了這段故事。
(Photo by 永齡)
好高興參加了這個工作坊,活了這麼大歲數,重新認識自己的聲音。套句老師的話語:「練習字字說、句句說,慢慢說、快快說,肢體的緩動幫助,調整呼吸節奏,侃侃而談,說出讓人快樂舒服的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