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入夜後格外耀眼。
照片左邊這張是開封老城區碼頭上拍的;
中間串串燈籠是洛陽著名的十字街夜市的「標識」;
右邊那串,哦,暫且賣個關子,只能說,不是燈籠….
夜遊御河,是我們抵達開封的第一個行程。
涼風習習的夜晚登上遊艇,在宋朝城池之上遊河。
還記得約莫20餘年前初次來到開封老城區時,
導遊特別強調,我們腳下有六個古代城池,讓人印象深刻。
如今,同樣的介紹詞,不同的是,我們搭船航行在古城池之上。
黃河之水一再淹沒城鎮、歷代人們一再興建都城,不屈不撓,城摞城。
除了最底層的魏大梁城因埋藏太深未能發現外,
目前已知,最下層的是唐代中原重鎮汴州城、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北宋國都東京城~1000年前人們就用:
「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形容這個國際大都會。
更令人吃驚的是,城疊城,層層相摞,南北中軸線居然沒有絲毫變動。
如今就在城池遺址上打造1900公尺的人工河道,
華燈掩映,大小31座橋梁「一橋一景、突出宋韻」。
我們穿梭在各式橋梁下,兩岸盡是古建築,亭台水榭,
五個景區各有主題,突顯四季風情。
費時七年打造的御河,北起龍亭湖、南至包公湖,兩年前開始營運,
讓今人用另種方式緬懷、體驗古人在開封古都的風花雪月。
雖然是夜遊無法欣賞沿岸細部景色,但是藉著燈光的勾勒、烘托,
沿途房舍、橋梁、燦爛奪目,倒映在河水中,別有趣味,格外動人。
靜靜的夜色中,隨風飄來沿途舞台演出的戲曲、樂器聲,
交織著船隻的馬達聲,在空中纏繞、飄盪,讓遊客有趟別緻的體驗,
一切如夢似幻,仿古是今,穿越千年歷史,大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來到開封絕對不能錯過的另一夜景便是夜市。其中以鼓樓夜市最知名。
老遠就可以感受到這裡的熱鬧、車流增加、車速減緩、人頭鑽動,
鼓樓附近廣場擺滿了攤販。猛一看覺得相當混亂,步入其間卻也有一定的秩序。
說起開封的夜市,大有來頭,有著千年的歷史。
從古書的記載可以知道,夜市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不過,當時仍受到里坊制度「宵禁」的限制,規模與數量都有限,
到了北宋時期,明文廢除里坊制,夜市正式開放為合法市集,
於是,商家和居家合一,小賣店、路邊攤、青樓瓦舍、酒館、小吃、古玩等
四處林立,夜市開始蓬勃發展。
宋末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開封衣食住行的盛況,
其中不少篇幅提到夜市的種種,包括各種小吃美食。
走在鼓樓夜市,觸目所及,無論燒烤蒸煎煮、熱食、涼菜、甜點、滷味,
都是那麼吸引人,不乏顧客上門。
開封街上到處都看得到的「馬豫興」桶子雞,夜市也在賣。
這個攤子主人說:「我才是正宗的金陵教門馬豫興號的傳人。
「我作的是回族傳統歷史著名清真食品。」
這攤的老闆娘利落的切著大塊的滷牛肉,一邊不忘告訴我們:
「買我的就對了,我用的都是活宰的牛隻,不像那些人用的全是僵屍肉。」
聽了讓人嚇一跳,原來,她指的是冷凍牛肉。
走到鼓樓另一面,攤販數目仍不減。整個廣場熱鬧滾滾。
緊鄰樓房上「大宋戲樓」霓虹燈招徠戲迷。好奇心驅使登樓一探究竟。
原來,大樓頂樓設了一茶座,顧客上門可以喝茶、吃茶食、聽戲曲。
文武場面一應俱全,小小的舞台燈光、音響不含糊。
行程來到洛陽,當然不會放過當地著名的「十字街夜市」。
因為,這種「庶民文化」不僅是一種廉價的休閒享受,更可以反映平民經濟。
旅館的工作人員提醒:「看到很多大紅燈籠就對了。」
「打的」的師傅告訴我們:「別忘了看看地上舖的青石板路,都是老東西呢。」
這裡是一條長長的街道,兩旁擺滿了各式小吃攤販,
先搜巡一遍再決定吃什麼,應該是逛夜市的不二法門。
大夥兒不約而同的都用閃亮的招牌、斗大的字招攬客人。
惹人注意的是「洛陽水席」字樣,跟店家打探,看圖識字,
原來當地食物很多都是湯湯水水的,有些像台灣小吃的「羹」類,
但又沒有那麼黏稠,有著比較多的汁,所以叫著「水席」(註)。
在各種本地食物中,還有幾攤台灣小吃,而且生意都不錯,客人不斷上門。
入寶山,不能空手回。總要嚐嚐當地小吃才算到過這個地方啊。
最後決定選一家佔地比較大、客人比較多的攤販坐下,
肚子不是那麼餓,於是點了一份水丸子、一盤炒餅絲,兩人分食。
這時菜單上的幾個大字吸引了我:「烤蠶蛹」、「烤金蟬」。
當年來到開封時曾閉著眼睛嚐了炸金蟬,味道鮮美,時時回味,
這次一定要把握機會重溫舊夢。點了一份烤蠶蛹。
上菜了。一串四粒蠶蛹,圓圓鼓鼓,烤得焦黃,賣相不錯。
老公拒絕嚐試,這串全是我的了。
輕輕咬一口,鬆鬆軟軟,外面有些燒烤的香氣,裡面則略帶酥脆,
有些像我們過年時吃的「麻姥」,並沒有特別的氣味。
嗯,又多一項吃的記錄!
提到夜市,似乎都以吃為主,但在河南北部靠近河北和山西交界的林州,
有了一次不一樣的體驗。
當晚原來的目的也是想逛逛小攤,散個步,
在離開旅館約莫20分鐘左右的大馬路旁,看到一個古色古香的牌坊,
題名「隆慮春秋」,十分特別。當地人說和古地名有關
伸頭張望,顯然是有計畫搭建的仿古街道,且進去看看。
雖有霓虹燈,市面並不熱鬧,一些店舖布置得相當雅致,
完全有別於我們在別處看到的「夜市」情景。
走著走著,一個看板讓人心一驚,這種地方怎麼會有這個?
「寫好中國字 做好中國人」,挺發人深省的。
再往前一點,一個空間坐滿了人,男女老少各種年齡的都有,
全部專心看著前方一位先生在牆上張貼的畫紙上揮毫。
只見他邊畫邊解說,觀眾有的抄筆記、有的拍照、錄影,儼然在上課。
向場中一位先生請教,還真巧,問到的竟是林州美術家協會負責人,
他告訴我,協會不定期的邀請名家在協會,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上課。
這天教畫的栗先生是位資深優秀的畫家,吸引人不少畫迷前來聆聽、學習。
看到這一場景,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感動,
再多的「復刻」、「仿古」,那只是表象,真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精髓保存,
不正是要靠這種薪火相傳?才能走得久、走得遠?
果然,多走多看是有幫助的,白天跑景點,晚上探夜市,愈夜愈美麗。
註:還有一種說法,「水席」指的是筵席菜眾多如流水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