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明的君主,名垂青史,後人追念。
Peter Kresimir IV 是克羅埃西亞1058~1074年間的君主,
統一了達馬提亞地區沿海各城市,
把克國疆域擴張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因而贏得「大帝」的尊號。
亞德里亞海海濱的斯賓尼克(Sibenik),
由於有著海灣和科卡河的屏障,比其他城市易防禦,
有「Kesimir之城」的稱號。
在濱海大道公園內立有他的雕像,面對海港,大帝風範仍舊。
進入斯賓尼克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停泊在港邊的巨型郵輪,
當地導遊說,入夏之後,歐洲各地的遊客蜂湧而至,
一方面是瞻仰「大帝」的遺風,
一方面是參觀著名的全石塊打造的主教座堂聖雅各大教堂。
(刻有威尼斯人象徵~獅子的斷柱、殘碑,散落在濱海公園)
和其他沿海古城一樣,斯賓尼克於十二世紀落入匈牙利統治;
1412至1797年,受威尼斯人的治理;
之後受到法國短暫的統治,又為奧地利統治。
走在古城區中,可以感受到這種多元文化的影響。
牆上留有丈量長度的「標準尺」,約同一個人的手臂長。
古雅的樓房、無論門窗的式樣、色澤,古意盎然;
曲折的小巷、樓梯、拱門,石塊的樸拙,反映出這個城市的年歲。
整個城市築有碉堡保衛,曾經成功的抵擋土耳其人的侵略。
斯賓尼克人善用殘破的遺跡,結合現代的技巧,
把歷史巧妙的融合在今人的生活中,
濱海公園內的這幢明亮的圖書館,是一個明證。
至於最受稱道的聖雅各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Jacob),
是克羅埃西亞和歐洲建築中的傑作,
全部用石塊堆砌而成,包括圓頂、拱圈、柱廊等,
從裏到外,沒有用一根釘子,全部是卡榫接合,而且造型優雅、獨特,
是克羅埃西亞國內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經典,
西元2000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名單之列。
領隊要我們先看它建材,全部來自附近的礦石場;
再看它的裝飾、雕工。
教堂的圓頂,不同於一般,有如木桶般的設計,
一片又一片的石板,隔著稜線突顯圓形造型。
外緣牆壁有稜有角,大塊的平面強調石材的樸拙、漂亮。
各個面向設計得不盡相同。
貝殼是它的代表、象徵,保護旅行平安。
斯賓尼克城的守護神聖米迦和聖雅各、聖馬可高踞屋頂,各佔一方。
再細看,亞當與夏娃也立在側面獅子門的兩旁,
用手遮掩重要部位的造型,還是首次見到。
他們倚柱而站,兩隻可愛的獅子在底下守護著他們,相當發噱。
表情、容貌、髮型不一的人頭,圍繞著教堂的「腰部」一圈,
一共有71個人(也有資料說是74人)。
一說,他們只是一般百姓;一說他們是地方教區的負責人;
其中有不少已遭「削鼻子」,有人說,那是一種懲罰,
還有的說法則指出,那是因為教堂年代久遠,遭到人為的破壞。
步入教堂內部,四根大柱子撐起挑高的穹頂,呈現漂亮的弧線,
透過大小玫瑰窗灑進的光線,襯托著教堂好美。
祭壇、禮拜堂、不一而足,
儘管是石材,所有雕像技法純熟、神情逼真,也難怪可以傳世。
教堂中最受推崇的是位於南側的受洗台圓室。
繁複的雕刻,描繪了上帝、天使和喜樂、榮耀的情景。
(教堂正面)
整個教堂的興建前後歷經了近百年的時間,最早動議是在1298年,
當時斯賓尼克獲准建立「城市」,同時有了自己的教區。
但到真正把老式的羅馬教會轉換為大教堂則是在1431年。
之後,經過好幾次的停頓、修建。
(立於廣場的Dalmatinac像)
1441年,從威尼斯請到了哥德式末期的大師Juraj Matejev Dalmatinac,
在他的帶領下,變更了教堂原來的建築方向,
全部石塊打造就是他的想法,也展現了傑出的技法。
同時增加了許多裝飾,包括前面提到的人頭雕像,以及受洗台。
在他死後,1475年到1505年,Nikola Firentinac大師繼續督導興建,
這座文藝復興式樣的教堂逐步完成了圓頂、
屋脊上的三位聖人雕像、屋頂以及外觀的上半部。
在教堂於1555年正式啟用之前,無數威尼斯以及本地的藝術家、匠師投入工作。
教堂完工後曾於1850年至1860年間作過整修。
1991年九月,斯賓尼克遭到塞爾維亞人支持的南斯拉夫人民軍的猛烈轟炸,
教堂圓頂受到嚴重損毀。翌年,立即開始修復工程,直到1997年完工。
感謝所有人力的付出,從外表看來,完全恢復舊貌,看不出毀損的跡象。
再仔細欣賞這座斯賓尼克引以為傲、在歐洲也是獨特的教堂,
你會發現,它沒有一般教堂的鐘樓。而是由附近城牆上的塔樓擔負了鐘樓的任務。
宗教信仰給予人們莫大的力量,
藝術家的堅持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創下一項紀錄,
留給後人瞻仰、禮拜、崇敬,真是了不起的志業。
走在教堂甬道中、或是從外觀欣賞,雖不是教徒,但也被那種氛圍感動。
心中填得滿滿的讚賞、感佩,繼續踏上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