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兩個尖塔,為札格雷布聖母升天教堂,前方的尖塔為聖瑪利教堂)
走完札格雷布的上城區,當然要到下城區繼續探索了。
離開眺望塔,地形關係,必須拾級而下,
或是搭乘纜車進入另個城區。
沿著舊城牆下梯階,沿途可以欣賞風景、雕像、 還有滿牆的塗鴉。
這裡連接到札格雷布的商業區,相形之下,重回到現代,
商店的陳設、櫥窗,十分搶眼。
拐到大街,正是札格雷布的主要廣場耶拉齊洽廣場(Ban Josip Jelačić Square)。
馬上英雄是札格雷布的首任總督耶拉齊洽,
因為廢除了奴役制度而廣受敬愛。
早在1866 年他的銅像就豎立在此,軍刀指向北方匈牙利,
紀念他對抗匈牙利的戰役。
1947年二次大戰後,共產政權統治南斯拉夫,
宣稱耶拉齊洽是「外國利益的奴隸」,而把銅像搬走,
同時把廣場改名為共和廣場。
1990年南斯拉夫解體,克羅埃西亞獨立,
耶拉齊洽的歷史地位重新被肯定,決定把銅像復位,
廣場恢復舊名。不過,這次把他轉了個方向,面對南方揮動軍刀了。
札格雷布的上、下城區,以這裡為界,
依著指標,各種博物館、展示場、歷史古跡,
琳瑯滿目,任君自由選擇。
這裡不能通行汽車,但是,電車以此地為集中站。
我們就是在這裡搭了一小段車參觀的。
札格雷布的下城,建築大器而精緻,
看得出是受了奧匈帝國、奧地利王朝的影響。
由於禁止興建高樓的限令(最近部分解禁),
城內以4~8層的老建築為主。其中,國家劇院是札格雷布的驕傲。
(國家劇院的正面與側面,華麗的風格,極為醒目)
1895年 10月18日,
奧地利建築師費爾納(Ferdinand Fellner)、赫爾默(Herman Helmer)兩人,
負責設計的劇院由約瑟夫一世國王揭幕、啟用。
這棟新巴洛克風格的黃色建築,一直都是當地的注目焦點,
過去一百多年以來,除了在六○年代整修過一次外,
一直都保持良好狀態,演出無數的歌劇、芭蕾、音樂、戲劇。
城內還有私人設置的博物館,這個新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
是富商米瑪拉把個人收藏品全數捐贈出來,
包括了3,750件不同時代、文化、領域的精品,
1987年對外開放,一般人叫它米瑪拉博物館,
正式名稱是Art Collection of Ante and Wiltrud Topić Mimara。
建築物的中間部分是展覽場,兩翼分別是小學和中學,十分的特殊。
廣場上、轉角處,小巷間,到處都有雕像,題材不一,
卻看得出當地人對藝術的喜愛。
札格雷布喜歡聖喬治屠龍的故事,
因為它象徵善與惡,基督徒和異教徒的鬥爭。
短短距離之內我們就看到兩個風格不同的「聖喬治屠龍」。
上面這張照片中,下方兩張為同一雕像的正反面,
創作者對龍身和尾巴的處理,相當細膩。
札格雷布,這個近千年的古城,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短短時間裏看了太多、總覺得來不及吸收、不消化,
不過,濃濃的文化氣息卻是縈繞不去。
回來後翻看照片,再查看資料,
真是有太多太多可以進一步認識的,且聽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