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號稱朝鮮第二高山的金剛山,以奇石、飛瀑聞名。
朝鮮以中國宋代詩人蘇軾言「願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
作為宣傳口號;
現代,「永遠的主席」金日成生前曾經來此為它「加持」,
因緣際會,我來到了金剛山。
(金剛山以巨石、飛瀑、深淵、奇潭聞名)
目前到朝鮮旅遊,五天四夜是最常見的天數。
在平壤市區參觀各種紀念碑、紀念建築、博物館,少年宮之外,
板門店當然是必到之地。
此外,負責接待的高麗國際旅行社也會安排參觀風景區的節目。
一般來說,如果去西邊的妙香山,可以訪寺廟及參觀「國際友誼館」,
欣賞各國贈送給金日成、金正日等人的禮品;
而位於東海岸的金剛山風景區則可以飽覽山色、親近大自然。
因為兩處一西一東,限於時間,無法兼顧,只得擇一為之。
從平壤出發後,橫貫半島直奔東海岸,
公路兩旁多為農田,多半已插完秧,一片生氣盎然。
加上初夏的綠枝,沿路賞心悅目。
(乾淨、漂亮的元山)
來到東部的海港元山,再折向南方,朝著金剛山挺進。
(有人號稱到朝鮮,去「雙山」,指的便是金剛山和元山,其實,元山不是山!)
沿路車輛並不多,只是道路看似平整,但「補丁」不少,
看似滿新的車子,經不起折騰,一路顛簸不已,
師傅選在風景秀麗的地方,修理左前輪的避震器。
妙的是,前後花了一個多小時,兩位導遊一聲都不吭,
團員們也很識相,不多問,只旁觀,靜靜等候。
再上路時,天色已不早,車速加快,大夥兒心中「惦惦唸」:安全第一。
抵達去年11月才開放給外賓的特一級金剛山五星級酒店,已將近十點。
算算,這趟拉車,跑了380公里,前後共花了近七個小時!
(金剛山酒店外觀,門口綠車就是我們一路搭乘的遊覽車)
(酒店餐飲區外的巨型壁畫,全為金剛山各種面貌)
一早起床,窗外雨勢不減,今天要冒雨登山了。
金剛山因為位於南北韓交界處附近,
長久以來,本國人入山到受到管制;
南北韓交流時,雙方更合作開發,
並特別開放給南韓的人民登山遊覽。
但隨著彼此關係的緊張,合作案沒有了,旅遊大門也關上了。
園區內還留著當年讓南北韓離散家庭會親的樓房。
不過,從今年四月開始,朝鮮宣佈,金剛山對所有旅客開放。
(「三日浦」以湖光山色吸引遊客)
金剛山所以得名,主要是源於華嚴經曾提到「金剛山」有12,000峰,
剛好這裡群峰相連,怪石嶙峋,非常符合佛經中的描述。
最高峰海拔1,680公尺,僅次於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交界的長白山。
事實上,山區範圍甚廣,我們只能在「海金剛」看一眼「三日浦」,
隨即轉往「外金剛」區的精華「九龍淵區」,看瀑布去了!
一位當地的解說員一路陪著我們遊覽。
她說:金日成同志曾經來過4次,
1948年9月第一次前來時,曾有人建議開採當地金川里的金礦。
但是,被金日成給否決了。原因是:要保護這裡的美景。
隨著時序的變化,金剛山有著不同的稱呼:
春季:金剛山;夏季:艾草山;秋季:楓葉山;冬季:雪峰山。
望文生義,可以想見大自然在這裡的傑作。
(從中間紅色標記處沿著白色路線往上走,最右上角就是九龍瀑布)
要一窺九龍瀑布的真面目,必須拾級而上,
沿著山澗的小徑,全是石塊舖設、疊出來的石階或鐵梯,倒也不是那麼難走,
主要是濛濛細雨中,無法快走。
走走停停,取景照相,欣賞沿途的山景,
接取冰涼的山泉飲用,增加「靈氣」。
各式橋梁橫跨溪壑,連接著兩岸,
腳下的溪谷、巨石、急湍奔流,相當觸目驚心。
來到金剛門,正好是登山路徑的中點,
穿過這個石門,坡度開始加大,考驗著遊客的腳力和耐力。
一泓泓的潭水、清透見底,
這裡沒有任何的污染和人為的破壞,真是不容易啊!
還算老天賞臉,儘管陰雨,還讓我這個殿後的人,
在朦朧中看到 六公尺 高的九龍瀑布,從天而降。
但是,只有兩分鐘,眼睜睜看著雲霧掩籠過來,
那聞名的瀑布就像是披上了面紗,嬌羞不肯見人的姑娘!
※※※※※※
陰雨天中登奇山,別有滋味。
在大陸登名山,處處可看到詩人雅客的題字,
在這裡卻是處處看到在山崖、小徑上的鐫刻。
我也不能免俗,留下一個印記。
別急,
我並沒有作對不起鄉親父老的事,在不該刻字的地方刻字,
而是下坡時,腳一滑,一屁股坐在石階上,
當時,立即反應是:「完了,誰來抬我這麼重的人?」,
再看前後左右都沒有人,
接著,摸摸尾椎,沒事;摸摸腰桿,不痛;轉動腳踝,可以活動自如;
不禁連聲唸道:「阿彌陀佛」,
站起身,繼續下山。
於是,我留下的是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