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下靜涯(1887-1988),日本長野縣上伊那郡出身,本名木下源重郎,膠彩畫畫家。認識他是因為去年參加「不朽的青春」展覽擔任導覽,知道他和台灣的淵源,在台灣早期美術發展歷程中扮演推手角色;尤其是和淡水的關係,而開始注意到他。
(1919年1月31日發表在「台灣日日新報」的寫生作品。當時他還沒有決定在台灣定居,因此稱他為「來遊中」畫家)
也是緣份,1918年他和友人前往印度參觀石窟壁畫,途經台灣,因為照顧生病的同行友人旅費耗盡而滯留在台灣,喜歡上了這塊土地決定定居,1923年更把妻小接來台灣,同時搬到淡水住了下來,一直到日本戰敗被遣送回日。
在淡水的舊居是依山丘坡地興建的房舍,日本佔領台灣時期的地址是「三層厝26番地」,是地勢高低落差造成三層的最上階,視野遼闊。當時他是向屋主、日商谷五一郎租借,因為他曾以「世外」為號,因此把住所命名為「世外莊」。
(資料照片)
(去年11月間施工情形)
1953年,房舍作為淡水稅捐稽徵分處職員宿舍。201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整修後開放參觀,去年開始再度整修。保留原來房屋結構,內部作為展示場所,介紹木下靜涯的生平、尤其是和他對台灣美術的影響。
在日據時期,透過官辦美展推動美術活動,木下除了應邀參展外還擔任評審,他在膠彩畫的造詣,傳授、影響了許多台灣早期的學子、畫家。他也曾旅行各地舉辦畫展,組織畫會,更關心淡水地方事務,積極參與地方活動。「世外莊」是他和畫壇交流的重要場地。透過展出的文件、資料,可以清楚知道他在台灣二十餘年的軌跡。
(膠彩畫的基本技法:上左/單暈法、上右/滴流法、中左/沒骨法、中中/留線法、中右/亮暈法、下左/積滯法、下右/外暈法)
特別的是針對木下的專長—膠彩畫,設有專區介紹膠彩畫的基本技法。
兩層樓的空間,介紹木下的生平,十分周詳。同時在二樓局部復刻他的生活空間。把原來在室內的木造樓梯搬到了戶外,以圖示方法告訴觀眾它原本的位置。
來到二樓陽台,原本可以俯瞰淡水河美景的優勢,因為淡水房舍不斷改建、增高,視野大不如前。
(1924年1月1日在「台灣日日新報」發表作品「觀音山」,描繪觀音山和淡水河上常見的戎克船,是他初次以淡水風景為主題的作品)
在這裡,木下曾經飽覽淡水河的朝朝暮暮、陰晴變化;觀音山在雲霧、艷陽下不同的美姿,自然,這些都是他筆下的絕佳題材。輕描淡寫,他的畫作以東洋膠彩畫的技法表現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十分雋永耐看。
策展單位十分用心收集資料,準備了精緻的簡介,紀念章。
只是限於版權問題,若干展件尚未得到授權,因此暫時無法看到相關的畫作,只有耐心等候了。
(整修後保持原來的結構)
歷史建築承載了往日歲月的痕跡,修復過程中如何保留「舊」,如何適度的加入「新」,一直考驗著主事者。儘管,整修後的木下靜涯舊居從外到內都有了重大改變,所幸它保留著原來主人的「初心」,以畫會友。
木下靜涯在返回日本後,除了以教畫為生外,仍然維持創作不斷。因為思念在台灣的生活,曾創作一系列記憶中的台灣風景。也和曾經定居過淡水的日本人成立「淡水會」,定期聚會,回憶在台灣的生活。
(從上至下:木下26歲在東京習畫、在台灣作畫、晚年在日本「世外莊」畫室作畫情景)
木下在日本曾舉辦「米壽紀念作品展」紀念八十八壽生日、九十歲時舉辦「木下靜涯畫伯紀念展」、97歲和100歲時和學生舉辦聯展,展現了旺盛的創作活力。1988年8月27日因肺炎病逝,享壽102歲,結束了獻身藝術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