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洛陽市區向南12公里就可以來到伊水河畔的龍門。龍門山和香山隔著伊河東西對峙,遠望猶如一天然門闕,又稱伊闕。相傳隋煬帝當年從北方遠眺時曾歎為「天子的門戶」,因而在洛陽建東都,地名則改為龍門。
同樣的山壁,佛龕無數、大小佛像十萬尊以上,其中以西側的龍門山為代表。氣勢軒昂的「奉天寺」又是其中翹楚,這裡就是鼎鼎大名的龍門石窟。
電瓶車帶我們跨越壯觀的龍門橋,來到石窟入口處。我們要展開一次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巡禮,時光要退回到北魏孝文帝時期(西元471~477年)。
眼前山壁上的大小石窟,迤邐一公里,整個山壁看似千瘡百孔,實際上每個洞窟內都是「寶」,可是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到清代,前後近400多年王室、顯貴、民間留下的精彩成績。根據資料,東西兩山現存龕窟共2,345個、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2,800餘塊、佛塔40餘座、造像約10萬尊以上。
景區管理單位沿著山壁修築了扶梯,可以依各人體力上下,趨近觀賞窟內的造像等彫刻。過去1,500年間,歷經天災、戰火、竊盜、人為破壞,很多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地陪張帆說,「斷頭的是有心盜取的(註)、另外則是歲月、風蝕、滲水以及人為破壞造成的殘缺不全。」
在他的推介下,我們緩步在各洞窟間,和其他遊客一起伸頭張望、拍照留念。
各洞窟並沒有按照年代順序排列。我們從北邊第一個的「潛溪寺」開始瞻仰。這個於唐太宗死後開鑿的,淨土宗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善菩薩,因為寺下有泉得名「潛溪」。
接著是「賓陽三洞」,始鑿於北魏時期,完成於初唐,費時24年完成。其中「人氣」最旺的是北洞的這個建於初唐(西元641~650年)的阿彌陀佛。原來的手印因為風化或其他原因只剩了兩根手指,比著當今最流行的「YA」手勢,經網友發現在網上廣為週知後,大夥兒都慕名前來合影留念。事實上,佛像火焰紋背光繁雜而生動,色彩依然可見,十分難得。
至於南洞的正壁五尊主像完工於唐貞觀十五年,是魏王李泰為生母長孫皇后祈冥福而作。主佛阿彌陀佛面部豐潤,衣紋流暢。
「萬佛洞」,是為唐高宗和武則天開鑿的「功德窟」。後壁刻有54枝蓮花,每枝上面都端坐一尊供養菩薩。洞窟的南北兩壁上共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遠遠望去,密密麻麻,有如鐵絲網。
不僅如此,窟內各個造像十分精彩,包括穹頂,在蓮花四週記載作者及時間的圓環,還保留了原來大部分艷麗的色彩,不難想像當年這裡是多麼的富麗堂皇。而入口處門框上一尊觀音造像特別婀娜多姿,雖然臉部不全卻無損其優雅。
來到蓮花洞,又是一番景象。這是北魏孝昌年間所建(西元525~527),因穹頂上有一蓮花而得名。正壁是釋迦牟尼佛立像,北側迦葉手持錫杖,南壁上方的小千佛高僅2公分,是龍門石窟最小的造像。
「老龍洞」則是唐朝的作品,寬內滿壁共有54龕造像,內容豐富,是民間供奉的,排列並不講究。
行走在各洞窟間,要想多看必須有好腿力,上上下下石階,有的平緩、有的陡峻。若不貼近觀賞,抬頭欣賞岩壁也滿是造像,有主佛、有護法,一個也不缺。龕窟口各種造型,讓人目不暇給。
伊河河濱整理得十分怡人。走累了,歇會兒,聽著地陪解說佛教在當時的發展,如數家珍,口若懸河。老實說,一下子還真無法消化吸收。不過,總是處在那種情境中,感受特別不一樣。
稍歇夠了,準備登上龍門石窟指標性的「奉先寺」。忍住疼痛不已的雙腿,靠著拐杖和欄杆的幫助,一步一步向上攀爬,也算我的禮佛虔敬之意吧。
來到台階的頂端,只見雍容典雅、面目傳神的盧舍那佛端坐正中央、低頭注視著眾生。佛像的頭部高4公尺,耳朵就有1.9公尺,身高17.14公尺。身披袈裟,背光的流動線條和胸前衣褶的圓弧前後呼應,充分表現石造佛像的美。
這尊佛像豐腴秀麗的面龐,有人說是武則天向唐高宗撒嬌要以她的形象為本來塑像。也有一說是因為她慷慨捐了脂粉錢十萬貫,工匠們感念她的善心主動以她為模特兒。
(自左至右:菩薩、阿難、盧舍那佛、迦葉、觀音、多聞天王、力士)
不管傳說如何,南北長36公尺、東西長41公尺的佛龕,連主佛共有巨型塑像九尊,正面五尊,左右各有二尊,力士勇猛、天王雄偉、菩薩盛裝、迦葉持重、阿難溫順,各有特色,個性突顯,彫工技藝高超,加上其他各種裝飾和佈局,充分展現唐代的佛教造像藝術之美。可惜的是平台左側的兩尊已損毀。
這是龍門石窟眾多佛龕窟洞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唯一露天的一個。當然,從西元675年完工之後,歷經1300多年的悠長歲月,破損在所難免,盧舍那佛的兩隻前手臂已折損不全,所幸大致良好。主管當局曾於2007年3月底完成面部的修繕工程,以表面的除塵除污為主,同時封堵大佛自身和周邊的細縫。
緊鄰的「藥方洞」開創於北魏晚期,建成於唐武則天時。洞窟內的造像是龍門石窟中唯一有北齊造像的較大洞窟。洞口兩側還刻有140餘種痢疾的藥方,為唐初留下的,是研究中國古代醫藥學的重要資料。
事實上,在龍門石窟除了欣賞精美的佛像造像外,可以找到有關宗教、服飾、美術、書法、音樂等方面的珍貴史料,「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之稱絕非浪得虛名。限於時間,還有體力考量,實在無法逐一尋訪,看了最具代表性的「奉天寺」是揮別的時候了。
順著指標,跨過長橋到伊河對岸回看龍門山的石窟全貌,不得不讚歎先人們對宗教的執著、付出、以無比的毅力展現他們的才華,留給後人可貴的資產。儘管這裡曾經遭受天災人禍的破壞,現在終於受到重視、保護,規劃為景色怡人的風景區,以現代的管理保護這個佛教藝術寶庫,還頗為感動呢。
臨去時,拿到大約三個鐘頭前剛進入園區時園方「授權」人員拍攝的團體照時,更感覺到時代真的不同了。我們分明是在刻有「龍門」字樣的牌坊前拍的照,這會兒裝裱精美的照片成了在「奉天寺」大佛前的留影,現代科技在這裡發揮的恰到好處,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皆大歡喜。
<註>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之北魏時期石雕佛像及佛龕)
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其中,賓陽孝文帝禮佛圖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之「孝文帝禮佛圖」)
看到上述文字,想起2013年夏天走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就在一展間看到北魏期間的造像、佛龕等,保存狀態及精美程度都比在龍門石窟所見要好。特地翻出舊照作此註記。
(大都會博物館收藏之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