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伊朗回來,還沈浸在古蹟、頭巾、羊肉盅等衝擊中,
貼心的女兒遞過來一本「德黑蘭的囚徒」,
讓我眼睛一亮,快速翻閱。
作者瑪莉娜奈梅特( Marina Nemat)是一個在德黑蘭生長的天主教女孩。
十六歲時遭何梅尼政權逮捕,關進惡名昭彰的艾文監獄兩年。
黑獄中的經歷有如電影情節。

在一個封閉、保守的社會中,作者把切身之痛埋在內心深處,
雖然事隔二十多年,但她再也無法壓抑,
終於把多年的心聲化作文字,寫出內心的感受,
翻開曾經不堪的痛苦、無奈和無助,開始和家人分享。

隨著這本書賣出二十國的版權,
她又和更多的人談她的故事,一再進入那段恐懼的回憶中。

因為直言,她被強制囚禁,
因為開口說自己的故事,讓她得以從惡夢中解脫,

但,那不是件簡單的事。



對我來說,看了她的遭遇,固然同情,
但另一方面,因為她的中學時代,正好是何梅尼掌握政權後不久。
一個懷春少女,對於大環境改變的抱怨,
在回教國家中作為一個少數宗教信徒的觀察,
字裡行間描繪的伊朗生活點點滴滴,
正好滿足了我對現代伊朗的不解和疑惑。

還記得臨離開德黑蘭的下午,遊覽車穿過擁擠不堪的車陣前往機場途中,
路經一拉著鐵絲網、戒備森嚴的山坡地帶,
只聽地陪大聲叫道:「No picture!」態度嚴肅一反平日的輕鬆。
原來那是德黑蘭的監獄所在,對照書中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慄。

 

作者提到,1979111日,何梅尼要求伊朗人民,
結集示威反美
~他口中的「大撒旦」。

三天後,一群自稱「追隨伊瑪目陣營的穆斯林大學生」,

占領了美國大使館主要辦公室,挾持了五十二名美國人質,

要求美國政府遣返正在英國治病的前國王。

整個事件歷時444天,直到1981120日,這些人質才得到釋放。

這次我們還特地繞到原美國大使館,反美標語仍然留在牆上,

對照今日國際情勢,美國等國際間對伊朗的禁運、杯葛;

伊朗航空必須租用二手飛機,沒有標誌的飛行國際線;

產油大國,石油所得無法反映在國內經濟改善上。

期盼歐巴馬上台後可以對伊朗鬆綁,讓伊朗得以活化的伊朗人民不在少數。


(德黑蘭的何梅尼地鐵站,一入內就可看到何梅尼的浮雕)

何梅尼於
1989年 六月三日 逝世。下葬時,萬人空巷,悲慟欲絕。
然而時隔近二十年,他的陵寢至今仍未完工,
主要是因為建築工程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一直不能拍板定案。

(仍在興建中的何梅尼陵寢)

不過,何梅尼帶給伊朗人的影響,依然深遠。
他上台後,加強宗教戒律,取消所有西方文化「餘毒」,
至今各個公共場所,一定都會懸掛何梅尼和當今領導人的照片,
何梅尼和伊朗人如影隨行,無所不在。


(左起:哈菲茲詩集、墓園;薩第的墓園一角及入口處,設計精美一如其詩文)

斯詩人哈菲茲(Hafez)、薩第(Sadi)等人的詩作,
曾陪著作者度過美好的歲月,
這次我們也曾造訪這兩位詩人的墓園。
前往憑弔的伊朗人不在少數,回想地陪的說明,參考作者的介紹,
難怪在書店中可以看到印刷精美的詩集,還真其來有自呢。



書中作者描寫她和家人到裏海濱度假,
少男、少女一同游泳戲水、談戀愛,就和你我熟知的生活情形一樣。
是何梅尼上台後,下令婦女必須遮蓋毛髮、
反對音樂、化妝品、未戴頭巾的女性畫像以及西方書籍的出現,
因為這都是邪惡的象徵。

如今商場中,金光閃閃、顯露身材的晚禮服,招徠顧客上門,

街上偶見少數前衛女性,開始穿著色彩鮮艷的上衣,和簡易的頭巾,

這種對女性外在的約束還能維持多久,值得觀察。



街頭上,男女牽手同行畫面偶爾可見。
媒妁之言仍是今日伊朗男女婚配的主要管道。
同時,伊朗仍然存在著「短期婚姻」的情形。
西方人士批評這是變相的嫖妓,把色情交易「合法化」。
但地陪說,這可以解決男性的需求。



沒有
KTV、迪斯可等夜生活,看電影、錄影帶是主要娛樂。

內容都相當「乾淨」、沒有色情、血腥鏡頭。

伊朗電影在國際影展中得獎的消息時有所聞,

但不保証伊朗影片必屬佳片。

我和妹妹兩人曾抽暇到電影院看了場電影,門票一萬里耳(約合美金一元)。

可惜的是,導演手法平平,老是幾個人頭不停的講話,

完全無法「猜透」其中含義,只得中途退場。

電視上也可以看到如「 史密斯任務」的電影,但都配上了伊朗話。

因此當我們看到「赤壁」中的梁朝偉、金城武和林志玲等人,

張口都「入境隨俗」說伊朗話時,雖然突兀但也能接受。


居魯士大帝 (559~529BC)之墓,已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

1971
年,巴勒維國王主政時期,在古蹟波斯波利斯舉行盛大慶典,
慶祝波前王朝建立2500年,並且在居魯士大帝墓園前種下 2500棵樹木。
當時應邀前來的兩年五百位賓客,包括各國國王、王后、總統、總理、
和外交官,
極盡奢華之能事,花費高達三億美元,褒貶不一。

 

同時間,他還在德黑蘭豎起這座國王紀念塔,
塔高50公尺,全部用大理石拼貼、裝飾。
目的在提醒伊朗人民注意他所領導的現代伊朗。
但在1979年何梅尼推翻其政權後,改名為自由之塔(Azadi Tower),
是德黑蘭的著名地標。作者全家飛離伊朗尋求新生活時,
即曾在此向她生長的土地道再會。

      
  ( 現代伊朗,自上至下分別為:德黑蘭一角、男裝模特兒、
  3C資訊賣場及摩登的銀行ATM)


作者親身經歷揭露了伊朗很多神秘面紗,書中描繪的場景,
如今已物換星移,人事變遷,現代伊朗何去何從,是國際焦點所在。
當年綠樹早已成蔭,秋陽斜照,風華萬千。古波斯的風光不在,
卻是不爭的事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tty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