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琄的聲音故事 2023.10.20
(課堂隨筆by Betty)
知名演員王琄應邀兩廳院導覽志工講授「口語表達」,鞭辟入裡,值得一記
聲: 音量
音: 音質、發言者的情緒在內,言語背後的企圖
人,每天睡醒就會面對:身分、角色、台詞、任務的挑戰,”演",是有意識地去做
導覽
導覽員如同說書人,扮演角色,依照自己的節奏,把主動權抓在手上,和聽眾之間有微微的權力關係。
導覽員離開職場、家庭,把生命延伸到展場,作為表演的舞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導覽時注意:
導覽時,難免會有些微的壓力,允許發生各種狀況,給自己每次設定一小小目標,勾住對象,不要被打擊、傷害到
不要否定自己,萬一說岔,設法圓回來,觀眾不知道你的”台詞"
“我比你懂得多"
明確知道要傳達甚麼(文本、導覽詞)
保持"溫度"和"權威感"
避免"嗯、”啊"、"這個”、"然後"等贅語
音調保持低
語速不能太快,會造成急迫感,易喘,要調整呼吸,控制呼吸
遇到聽眾漫不經心或是吵雜,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保持緘默,耐心等候,聽眾會察覺異樣,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此時再開口。不要叫"安靜"等字句。
面對小朋友,要打破教室學習的框架,創造另個領域,提高興趣,傳達資訊之外,讓他們一起參與,其實是另種表演
聽與說, 與觀察力有關:
不能只顧自己”侃侃而談"
感官打開,捕捉聽者的反應,聽音辨性格
留意聽的人怎麼聽?反應?背後的要求?
聽不懂時,用甚麼情緒講?只是背台詞?
聽明白才會說
“不說台詞時,是最好的表演"
(與導覽志工學員合影)
Part II 語境 語意 語 說話知「道」 2023/10/31
第二堂課透過呼吸練習,了解正確發聲位置;兩兩一問一答方式,認識打開耳朵聽話的重要
令人愉悅的聲音: 帶有溫度/誠意/內容/適當語速/語調/口齒清晰/可信賴/有安全感/聲音醇厚
發聲方法:
從呼吸開始,練習腹式呼吸,吐納間把氣送到丹田位置,再送出。想像把氣送入一管中,往外推擠。
或想像:腹部為水庫,經由水管,把水往上打,從水龍頭(鼻孔)送出
可用鼻吸氣、嘴吐氣。吸氣。吸氣、閉氣、吐氣,各數6下,如此循環練習。(直白說法:肚子用力、屁股夾緊)\
躺在床上練習,容易找到丹田位置
發聲時,以「含胸拔背」方式,從頸背處弧線拋送出聲音到所要到達對象處
可透過錄音檢測、修正,找出自己最合適的發聲位置,尋找中音部位、練習
發聲前可用打哈欠方式,打開後腦腔,有助共鳴
導覽注意事項
確認想要分享的資訊、對象性質
利用聲音穿透力和幅度,把聽眾包圍起來
試著不同鞋子,會帶來不同的體態、身段、「高度」、表現結果
確定介紹的核心,重點仔細說明即可
記住:
幫聽眾畫標點符號、畫重點
方法:
停頓,再說
加重語氣
大聲強調
目的:
引起注意,加強印象,達到導覽目的
過程中注意互動關係,打開耳朵,聽聽觀眾的反應、想法,可以「弄」他,製造趣味,產生變化,沒有「犯錯」的事,要有即興應變能力
再一次問自己:
喜不喜歡這工作(導覽)
喜不喜歡眼前這些人(聽眾)
喜不喜歡自己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