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IMG0548.JPG修正2.JPG

五彩的寒溪吊橋,跨過羅東溪,連接到山中的部落,要注意,寒溪,不是溪名,只是地名,因為這裡是宜蘭最多雨的地方。冬天又冷又濕,台語是「寒死」,漸漸成了「寒溪」。

跨溪.jpg

這天,我進入傳奇,我追隨主人的步伐,探訪

四輪傳動車.jpg

四輪傳動車帶著我們駛經產業道路,在山間小徑馳騁

CIMG0566.JPG

CIMG0584.JPG

CIMG0577.JPG

路旁翠綠的蕨類、小米田、還有香菇的培育房,在主人的口中有說不完的故事

CIMG0573.JPG

哦,對了,他就是我們要造訪的不老部落執行長Kawli(漢名潘葳)

IMG_8617.JPG

進入部落的私有道路時,我們下車步行,另有專人前來導引

嗶波.jpg

同樣的年輕人口齒清晰幽默風趣

陷阱.jpg

小徑一旁佈上了陷阱,捕捉竹雞,細長的樹枝一頭綁上紅線,圈套的一頭接連一個小穴,上面輕輕蓋著兩片小樹皮

CIMG0602.JPG

陷阱位置都在通往山坡下水源的必經處,旁邊闢出一條通路,祝福被捕的竹雞「一路好走」

CIMG0612.JPG

途經香菇的培育房,一段段杜英木是「苗圃」,山上一切強調天然,呵護香菇成長,唯一怕的是松鼠會來摘食

CIMG0607.JPG

四月天,桐花不缺席,滿地落花益增野趣

CIMG0613.JPG

沿著小徑緩緩前進來到盡頭處,領隊停下腳步要我們安靜

IMG_2628 (9)_Moment.jpg

同時教我們一句通關密語「Lo Kah Su」(你好),果然,遠方傳來同樣的問候。繞過眼前小山丘我們正式進入了不老部落

IMG_2630.JPG

一杯小米酒等著歡迎賓客

CIMG0620.JPG

烤肉.jpg

CIMG0637.JPG

(烤肉用鹽醃漬了好幾日,用山上種的菜包著吃,配著小米酒,香!)

一旁火炕已升火等著我們來烤肉,一連串的活動就從這裡展開

IMG_2656.JPG

CIMG0661.JPG

我們眼前所見一切全是族人親手打造,本著的是原住民「敬天順地」原則,粗大的樹幹作樑柱,竹編頂棚已是第二代

綠屋頂.jpg

頂上除了防水等必須處理外,如何美化屋頂考驗著族人,什麼花都種不好,長老一句話:「為什麼不試試山坡上的草?」

CIMG0651.JPG

果然,綠意盎然,一片片綠屋頂出現,長者的經驗、智慧帶領著年輕人開創新天地

茅房.jpg

玲瓏可愛的小茅屋,真的是「茅房」。屋頂是第一代的茅草,每兩年要更新重舖一次,盥洗、便桶是最新,提供訪客舒適、便利

CIMG0628.JPG

可愛的紙鎮是族人手工作品

CIMG0815.JPG

CIMG0816.JPG

再仔細看每個涼棚一邊高一邊低,也是經驗告訴他們,颱風一來平頂整個被掀翻,於是,對著風口方向的頂比較低矮傾斜,讓風遠颺不致造成損害,(對不熟悉環境的人會造成一些困擾,我就忘了低頭兩度撞的七葷八素)

CIMG0789.JPG

園區房舍都是長老帶著年輕人自行設計打造,抬高屋腳的「倉庫」;

房屋兩面.jpg

風口的石牆,是建房舍時挖地基得到的石塊就地取材,背風面則採用玻璃既採光又可以接收陽光,讓房子乾燥冬天不會太濕冷

CIMG0788.JPG

竹屋.jpg

竹子是最好的建材之一,順應地勢,竹牆、竹屋頂、竹屋,總能發揮功能

CIMG0696.JPG

IMG_8673.JPG

雞鴨.jpg

不老不老,是從泰雅語Bulaubulau而來,是「幌幌」的意思,來到這裡我們在山中小徑上上下下悠悠幌幌,享受田野風光,分享主人的熱情

IMG_8695.JPG

長者的傳承,年輕人的接棒,保留了美好的傳統再加創新,讓人聲聲讚歎原住民與大自然的和睦相處

吃喝玩樂.jpg

不僅如此,主人們貼心的帶領大夥兒吃喝玩樂,陣陣笑聲洋溢在山間

CIMG0864.JPG

不知不覺中陽光躲了起來烏雲罩頂飄起了細雨,山嵐從山下往上湧起,部落呈現另種風貌

IMG_2733.JPG

CIMG0660.JPG

CIMG0646.JPG

大半天的逗留,享受的不僅是美食、嚐鮮、體驗。主要是在一種舒服的氛圍中,深深感受到每個人為自己的家、自己族群付出的熱忱,找到自己被需要的價值,再和訪客分享他們的快樂。沒有浮誇、沒有作怪是那麼腳踏實地

IMG_2718.JPG

CIMG0891.JPG

回程坐車到山腳我們徒步通過寒溪吊橋,324公尺長的吊橋把我們帶回了「凡間」,依依不捨的環顧四週景色,遠山、河床、吊橋旖旎風光,卻不及我們曾經在不老部落的快樂難忘時光。

 

##在不老部落的吃喝玩樂請見另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tty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