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在松山文創園區的琉璃工房博物館展出,法國當代玻璃藝術家埃里克。邦特( Eric Bonte) 是創作者。
事實上,張毅和楊惠姍曾於去年四月至十月在上海的琉璃藝術博物館為埃里克。邦特辦過一次展覽,而且是亞洲首展。本來要接著到台北展出。但是因為疫情關係延至上月底才在台北開展,而張毅已天人永隔,讓人唏噓。
(照片取自網路)
埃里克。邦特曾於1986至1989接下象牙海岸政府委託,為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亞穆蘇克羅和平聖母教堂(見上圖),製作穹頂和玻璃彩繪,廣達八千餘平方公尺面積,多達百萬片大小玻璃,覆蓋在天花板,寫下世界紀錄,至今無人出其右。
不過,在創作穹頂30年、得到世人肯定之後,埃里克。邦特決定放下這一切,回歸自我,要自由、多聽從自己內心多一點,隨心所欲的創作。
踏入展間第一眼就是尋找「穹頂」。當然,限於空間,不可能原封不動展出,於是用「意象」方式展現,展覽重點是放在埃里克。邦特近年埋首創作的作品。
在展出的作品中,看不到色彩繽紛的彩繪玻璃,呈現在眼前的作品回歸到最純淨的白、最寂靜的黑、最珍貴的金,雕塑的形體不是規矩的,是抽象的、有扭曲、有碎裂….
(前為「彗星塵埃」)
寬敞的展場,巧妙的利用燈光烘托玻璃雕塑作品的美。在光影流轉間,一件件作品訴說著作者的內心故事。
在「自由」、「女性」、「黃金時代」等主題下,30件作品不拘形式的展現不同的美。
(自由女子)
(束縛,從不同角度欣賞)
在眾多白色作品中,兩件黑色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他一反「婉約」、「柔性」是女性符號的「潛規則」,「自由女子」用黑色扭曲的身軀、模糊的面孔質疑她真的釋放了嗎?「束縛」加上了金色的綑綁,靈魂是否就因此受到束縛?
(光之舞)
兩件用粗框「限住」玻璃伸展的作品,是埃里克。邦特強調人的生命力,在莿棘中仍能昂頭起舞。
(玻璃狂想曲,已賣出)
(左:浮雲;右作品已賣出)
「當生命飽含熱情的時候,我的歲月都是金黃色的;所有的情感,愛,都在眼前,熠熠發光」,在埃里克。邦特作品中,頻繁的使用金色,金與玻璃隨著比重不同呈現不同的效果。金色蜿蜒於玻璃上,可以是一種彰顯,也可以淹沒;是光的媒介,或就是光的本身。
緩步在各個作品中,加上現場只有我一個參觀者,形同「專場」,這真是難得的經驗。似乎可以清楚感受到金與玻璃的那種心馳神往的互動,隨著視角不同而有不同的變幻。
原來是抱著好奇心前來,在看了創作者的介紹影片和文字資料後,重回展場,再仔細端詳各個作品,似乎有了不同的表情,有一種自在與快樂,埃里克。邦特歌頌生命美好的用心,洋溢在展場四周。
環視全場,唯一一件作品是藍色玻璃製作。工作人員說,這是法國、歐洲當前最流行的色彩,是埃里克。邦特特地為了在台北的展出,為台灣特別製作的,藍色象徵著海洋包圍的台灣,別具意義。
(月亮,已賣出)
據工作人員透露,雖然埃里克邦特無法親自前來和台灣的觀眾分享他的創意,但是展出受到注意,展品中已經賣出了五件,換言之,以後再也無法在公開場合欣賞到這五件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