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犯傻勁了!這次還加上個有得比的老妹。我們在細雨霏霏中,登上草嶺古道的埡口。
儘管受天候影響,芒草濕淥淥的無法展現風情。但是也算了個心願。於願足矣。
動心起念,全在一念之間。我們從宜蘭搭乘火車來到大里,這是草嶺古道的一個入口。
清楚的路線圖,不但有各個景點的名稱、相隔距離,還標記了估計所要用的時間。
一路跟著人潮,緩步向前。看著別人是輕裝備,輕便雨衣,方便行走,我們又是傘又是登山杖,顧此失彼,極為狼狽。
(古客棧遺址)
按照路線圖指示,我們繞著山路盤旋而上。但是岩壁之間,不時有人從樹叢中的石階現身。伸頭探望,原來有便道可以直接拾級而上,省去繞行,但是看不到底的石階,讓人怕怕。考慮自身的能耐,安全起見,決定採取穩當的走法,順著大路慢慢前進。
埋頭小心地上有些泥濘的碎石子路,幾個大彎坡道,繞了幾圈,再抬頭。哇,漂亮的海岸線在腳下。
隨著地勢漸高,海岸線展現不同的風華。遠處依稀可見龜山島矇矓的身影。
四處張望,芒草經過一夜雨淋濕透,低頭喘著氣。只有濕淥淥的大型葉子閃爍著。
偶爾林間有著不知名的花朵、漿果,伸出頭,在雨中鮮艷欲滴。
佇足休息喘氣,抬頭一看,遠視山巔上有著一個涼亭,心裡一涼:「不會吧! ?那是我們要去的埡口?如果真的是,我決定放棄,那是不可能的任務。」
幸好,遇到其他登山客,「不是啦,那是桃花林觀景亭」,埡口是下面的。鬆了一口氣,但是,我們的目的地也是夠嗆的,還有一段路呢。
如此這般,邊走,邊看風景,尋找芒草的芳蹤。「漫山遍野觸目所及都是芒草啦!只要天晴,就會迎風招展。」聽了其他遊客這番話,只能扼腕。
我們也接近埡口。人潮顯現,原來,不畏風雨的人們還大有人在。
雨勢時密時緩,漸漸收攏,終於停住了。
觀景亭皆是登山客,時近中午,大夥兒就地吃起乾糧充飢,補充體力,準備後續的路程。我們兩個人完全沒有準備,只得看風景解饞。
草嶺古道,是先民在台灣東北部開闢淡水廳(台北縣舊稱)到噶瑪蘭廳(宜蘭舊稱)間「淡蘭古道」的一段,途經二縣分界的山嶺「草嶺」,所以俗稱「草嶺古道」。
抬頭看著滿山的芒草,因為下雨關係,低頭喪氣,不見生氣。
然而這裡地貌不是天生這幅模樣。山頂處仍有樹木生長,曾經歷過森林大火,毀去了大片樹林,隨著歲月的流轉,森林正從山凹處努力向山頂恢復,但由於山頂環境相對惡劣,演替速度緩慢,以致仍維持在草生地的狀態,因而得名「草嶺」。
而我們所在的埡口,正位於兩山交會點,自然形成的凹地,是地理學上所稱的「鞍部」。地勢關係這裡時有強風,主要因為面臨台灣強大的東北季風,加上雪山山脈高山的阻擋,季風沿山谷湧昇,風勢增強,終年不息。因此,高大的喬木難以生長,只有低矮的芒草及地被植物生長。一到秋天,芒花綻放,形成動人的景緻。
簡明的告示牌,不僅告訴遊客古道的來龍去脈,很重要的還教我們認字。原來,「埡」口,讀音是「ㄨ、」口,(音:物口,非【啞口】)。這張圖很清楚顯示我們是從山下沿著山路蜿蜒而上的。
古道全長約8.5公里,無論是從福隆或是從宜蘭這頭開始健走翻山越嶺,走完全程約需三至四小時,超過了我的能耐。而且明知從埡口再五分鐘,就可以到「虎字碑」,但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乖乖打道原路下山,不勉強了。
見到土地神廟趕忙拜拜,祈求保佑。
下山時因為達到預定目標,鬆了口氣,放慢腳步踩穩每一步子,回想基於一個簡單的念頭「看芒花」,就頂著雨上山了。老天幫忙,雨勢漸收,天色漸亮,沒有芒花可賞,但是至少對草嶺的地貌有全盤的認識。
回到山下的大里天公廟後方的石碑林,好好端詳一番,憑弔古人留下的文采。
昔日,噶瑪蘭的先民帶著雄心壯志前往淡水打拚,都會來到守護古道入口處的這座天公廟祈求玉皇大帝的護佑。今日,慶幸平安來回,雖然只走了古道的1/3,好歹也作過嚐試和努力,感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