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有影,才能照出好照片。
南疆的羅布人村寨,有湖水、有胡楊林、有沙漠、有駱駝,
加上晴朗的天氣,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疆
中國文字真是十分巧妙。就那麼一個「疆」字,
把廣袤新疆(台灣的47倍大)的地形,交代的一清二楚。
「弓」字代表新疆蜿蜒的疆界,
右半邊的三橫,代表著新疆的三座主要山脈:
自北至南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和崑崙山。
上面的「田」指的是準喀爾盆地、下面的是塔里木盆地。
羅布人村寨正好位於天山的南麓,緊鄰塔里木盆地,
距離尉犁縣35公里,悠長的塔里木河從中穿越。
整個園區有72平方公里,二十餘戶人家,
是大陸西部地域面積最大的村莊之一。
入內參觀要在入口處換乘電瓶車才能到村寨。
十餘分鐘的車程,可以用漸入佳境、驚喜連連來形容。
園區內全是胡楊,樹幹有細嫩的、有粗大的、有扭曲的,
九成以上都已轉為金黃色樹葉,
向天下人宣告:「這是秋天的季節」。
不但如此,還有湖水,在陽光照映下,
胡楊倒影在水中成林,迷死眾人。
攝影成痴的同伴們,紛紛從不同角度取景,
正好餐廳遊客眾多,要一個多小時才輪到我們用餐,
先滿足拍攝之慾比什麼都重要。
根據園區的資料,羅布人是新疆維吾爾族的一支,
是最早住在羅布泊地區和塔里木河畔的「土著」。
「回疆志」記載,「羅布人不種五穀,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打魚食。」
「尉犁縣志」指出,「到了民國初期,作為具有獨立文化形態的羅布人,
不復存在。」今天,生活在尉犁地區的居民,有一些是羅布人的後裔。
長壽,是羅布人的一大特點,百歲老人甚多。
雖然年紀大,但是耳聰目明,思維清楚,性情豁達,仍可聞樂起舞。
本來園區有老人和遊客合影,收取一些費用,但我們沒遇到。
不過,遊客中心前樹立一個「羅布人長壽帽」裝置,祝福遊客。
說明牌特別指出,羅布人的長壽和他們的氈帽有關。
帽子上狹下寬,在零下40度低溫下正常狩獵、打魚、放牧、禦寒。
132根放射式圓柱代表老人,用繩索打結表示長壽,
遊客可以在四周地面舖設的的圓桿上繞行,
一周長壽吉祥、兩周歲歲平安、三周萬事如意..
羅布人村寨其實是羅布人生活、文化的一個縮影,
200公里外山區中的岩畫、古絲路上的烽火台,全都「複刻」重現。
而最最醉人的還是大自然的傑作:胡楊。
胡楊被稱為「塔里木」的英雄樹,耐寒耐早、抗鹽鹼抗風沙,
生命力極強,是塔克拉馬干沙漠中唯一成林的樹木。
到了深秋季節,綠色樹葉轉黃、轉橙、轉紅、轉褐,最後落地,
剩下光禿禿的枝幹。而我們正好趕上最美的金色時節。
沙漠地帶所以會有密布胡楊及叢生灌木,要感謝塔里木河。
這條大陸最長的內陸河,主流全長 1,321公里,從葉爾羌河起算2,179公里,
中下游流經尉犁縣域,形成大片沖積平原,
兩岸胡楊於焉成林,加上灌木,形成天然的綠色走廊。
不僅如此,早期羅布人賴以維生捕魚的「海子」~湖泊,也是這麼來的。
踏上吊橋、跨過塔里木河,是完全不同的景觀,
高大黃色的沙丘、橫亙眼前。這便是名聞遐邇的塔克拉馬干沙漠!
有沙漠,就要有駱駝。要體驗乘坐「沙漠之舟」正是時候。
而我的遊伴志不在此,他們要的是沙漠風情,
是透過鏡頭捕捉黃沙駱駝美景。
秋高氣爽,旅遊好天氣。男女老幼,紛至沓來。
整座沙丘,一峰連一峰,全是腳印,密密麻麻,甚為罕見。
要登上沙丘頂,實在不容易。
鬆軟的黃沙,一腳踩下去,立刻陷入其中。
沒有兩步,已經滿腳沙子。
這時,哪裡管得了這麼多,只是一心「往上爬」。
同樣來自台灣的一隊攝影人馬守候在沙壑中,
為的是等候拍攝駱駝隊的畫面。
而帶領我們這團的郭老師則高踞沙丘頂端,指揮若定。
只見全團人員早已就位,手持相機,瞪大雙眼,隨時準備按下快門。
就這樣,腳下遠處是一望無際的胡楊林、湖泊、沙丘,
一支駱駝隊伍在斜射的陽光下,緩緩登上沙丘,留下難忘的美景。
當年漢朝以來出征西域的名將、西方取經的高僧、
包括馬可孛羅,以及往來絲路從事貿易的中外商旅,
不也是如此這般騎著駱駝,勇闖黃漠,寫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事實上,羅布人村寨還有更多可以體驗的活動和設施供人參觀,
但是,一切都抵不過天然美景的迷人。
豐富的一天,到此還沒有結束,我們還要趁著落日前,
趕到距離園區入口處不遠的觀景台,拍攝夕陽。
位於高處的樓台,看似近,真要走上去還十分費力。
必須穿過一大片的胡楊林,順著步道往上攀爬,
坡度雖不陡,卻也讓人氣喘吁吁。
邊走邊欣賞胡楊的美、胡楊的俊俏、胡楊的扭曲和胡楊的生命力。
你不能不讚歎造物者的神奇,一樣的胡楊有著千百種樣貌,
不同的樹形、不同的長相、不同的葉色,
有如打翻了調色盤,五彩斑斕,令人迷醉。
美景當前,誰也不願放過。沿途「卡擦」、「卡擦」聲此起彼落,
以致登上觀景台,沒能抓到最佳時機,
落日不等人,僅留些許餘輝,照映大地上一片的胡楊木。
也好,在心中反覆咀嚼、回味已有的一切,珍惜當下,
帶著一絲絲遺憾,迎向再一個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