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楊柳新綠上枝頭,羽毛狀的花朵綻開。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當西方遇上東方」撞擊產生的火花,中國傳統建築如何成為伊斯蘭教的殿堂。
寬敞的石階,導引我們進入院區。中式牌坊上斗大的字「同心清真大寺」,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這是為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提供禮拜的場所。
史料顯示,元朝(西元1217~1368年),蒙古軍隊先後征服嶺以西、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地區,當地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波斯等各族人民陸續遷徙來東方,在各地屯田定居,形成回回族;也帶來伊斯蘭教,逐步吸取中國傳統建築的布局方式和木結構體系建造清真寺,伊斯蘭教和漢文化充分交融。
站在寺內,放眼望去,觸目所及,高聳的樓閣、翹檐斗拱、精緻磚雕、券門孔道,不折不扣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
登上高台遠眺,視野遼闊。寬九公尺、高六公尺的照壁氣勢雄偉。一面是中文和阿拉伯文的「同心清真大寺」字樣;一面是清光緒年間青磚雕刻的「月藏松柏」圖,旁飾隸書對聯「萬物偏生沾主澤,群迷普渡顯聖恩」。
(攝自寧夏博物館新館)
同心清真大寺始建的年份不確定,但是由寺內的石刻顯示,至少有六百年歷史的清真寺曾經在明朝萬曆、清乾隆和光緒年間作過三次整修、重建。
兩層樓高的樓閣則是「邦克樓」,也就是宣禮塔,定時呼喚穆斯林到寺做禮拜。
進入禮拜大殿,「西方遇上東方」的特色更為鮮明。寬敞的大殿,中國傳統式建築,伊斯蘭教清真寺的佈置,負責宣教的阿訇的講座、纏頭式帽子、串珠,十分醒目。
「同心清真大寺」是寧夏境內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時,曾以大寺為會場召開各界代表大會,並且在這裡成立了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
清真寺不僅是宣教的場所,也是地方上教育的重心。近年來,針對地方上吸毒問題嚴重,寺內還設立「禁毒宣傳教室」,擔負起社會教育的責任。
根據統計,全寧夏有大小清真寺近4000座。有聚落有寺、有寺帶動地區經貿活動,位於銀川鬧區中的南關清真寺是最好的說明。最早建於清末民初中國傳統式建築,佔地廣達20多畝。文革期間遭拆除,於1981年重建,採用阿拉伯式建築風格。
主體建築是兩層,樓頂聳立著一大四小綠色圓頂,高聳的宣禮塔,在附近商圈建築中極為突出。曾經是銀川、寧夏的標誌性建築物。
這裡的禮拜大殿謝絕非教友入內。我們到達時正逢禮拜時間,於是從門隙間略見一二,大殿可容納千人同時禮拜。
接待人員在後方的接待室向訪客介紹伊斯蘭教在中國、在寧夏的傳播發展。其中,一部袖珍可蘭經,反映了游牧民族在大漠中移動便於攜帶的產物。寧夏博物館新館中也有一本,彌足珍貴。
從銀川南下,來到寧夏中部的回鄉名鎮永寧縣納家戶村,見識到目前大陸唯一以回族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中華回鄉文化園」。
從一踏進園區入口開始,就會懷疑自己身處何處。主體大門,白色圓頂建築,仿印度泰姬瑪哈陵而建;大門兩側有長達260公尺的長廊;
園內各個建築,包括劇場等等,濃濃的阿拉伯風格。從2002年開始啟動建造,陸續建設、開放、營運。今年五月第二期建設完工。已經是介「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著名景點,不僅歡迎各地前來的民眾,也是接待國外重要訪賓,尤其是來自伊斯蘭世界國家的訪客的重點之一。
我們到訪時,博物館正在整修,於是在臨時取代的陳列館,認識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資料相當齊全,從歷史、文化、宗教各層面介紹,包括「解放軍」進入西北地區,「保護清真」的宣示等等。
金色禮儀大殿,傲然矗立,外表壯麗。走近細看,門廳白色大柱撐起穹頂,精緻、華麗的裝飾,讓人眼睛一亮。
步入大殿,更是眩目。挑高空間、從穹頂、四璧、柱子、地毯、無論設計、選材、圖案、施工、燈光、無不考究,燦爛奪目,令人瞠目。那種規模、氣派,絕對不輸給在中東、西亞一些著名的清真寺大殿。
導覽人員善盡責任,仔細說明介紹。訪客忙著留影。
緊鄰的「中華回教第一街」,空蕩蕩的,似乎仍在招商。步行其中,想到伊斯蘭教進入中國大陸有兩種途徑:一為海路,由波斯繞馬來半島至中國東南沿海,再逐漸深入內地,這是「香料之路」,最早可以遠溯至唐代;一為陸路,自波斯經新疆到長安、洛陽等地的「絲綢之路」。這正是最近中共大張大伐要經由「一帶一路」向外拓展的路徑,向外宣傳伊斯蘭教在中國....哦,哦,是不是「大媽」,我,想太多了!?
儘管園區用意良好,規劃完善,開放以來,遊客不少。但是,總覺得一種「疏離感」,一切是那麼不真實。
行程繼續向南部固原前進,來到了舊城區中的「上殿坊清真寺」,這才覺得清真寺真是和教友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換言之,清真寺有了生命。大門門楣上「固原市上殿坊清真大寺」之上寫著「真主至大」四個大字,明白宣示伊斯蘭教的宗旨。阿拉伯風格的綠色圓頂,被兩旁高聳的粉紅色高塔包夾。
定睛再看,寺院一角矗立著一個鏤空高塔, 翹檐、瓦面,完全是中國傳統寶塔風格。原來,這是宣禮塔。好一個中國建築和阿拉伯宗教文化的結合。
門柱上掛著每天五次禮拜的時間。如果可以,到清真寺做禮拜,否則在自己方便的場地,面向聖地麥加方向禮拜。我們到達時,正是禮拜時間,於是,我們在門口等候。大門前停車場停滿了各式車輛。不一會兒,禮拜結束,從大殿步出眾多信眾。
禮拜用的「朝真殿」也是中國傳統建築。這裡謝絕非教友入內參觀。理由很簡單:「那是禮拜的地方」。
於是,我們在院區行走,自由參觀。這才發現,除了大門之外,寺內所有建築都是中國式建築。紅色廊柱、瓦檐、斗拱、拱門、欄杆、門框等,無一不全。
這座在凹地上堆高建的清真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坊內教民有5000多人。這裡是穆斯林宗教禮拜的場所,是宗教專職人員處理坊內事務的辦公起點,也是社區居民主要活動場所。當地政府也利用清真寺的教化功能,針對近年日趨嚴重的吸毒問題,進行禁毒宣傳。
寺內也有志工前來分擔工作。像這位女士,從小受家庭影響成為穆斯林。空暇時間到寺內作些雜務。至於,她作禮拜的地方則是在附近的女性專用清真寺。只是可惜,我們沒有事先安排,無緣參觀。
對於我們四十來人的團體,在寺內東張西望,做完禮拜的教民也感覺好奇。於是,一時廣場成了互相交流的場所。導遊曾經提醒我們,固原居民的先人,很多是當年自中亞一帶移居來此定居、繁衍後代的。因此他們的相貌輪廓比較深,和一般中原人不太一樣。乘著交談機會,留下照片,再仔細察看,上面的說法似乎有些道理。
旅行,體驗新鮮事務。訪客的到來也帶給當地民眾某種程度的衝擊。我們對他們好奇,他們也問:「台灣,在哪?」有人大喇喇拿出手機對我們拍照,此時,擺笑臉回應,應是最好的態度吧。「大媽」,我,依樣。
<後記>
結束寧夏南部的參觀,途經高速公路從固原返回銀川途中,沿途地貌多變,有草原、有黃土、有河流。隨著時聚時散的聚落,清真寺也時隱時現,高聳的宣禮塔總是首先映入眼簾,寺院的形制不一,從鄉間到城市,有阿拉伯式、有中國傳統建築式樣。看著看著,四個多小時車程就在不知不覺中渡過,很棒的經驗。
留言列表